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1年九年级历史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6-2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2 分,共计20分)

  • 1.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已发现的 1 万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
    A、时间早 B、多元化 C、独特性 D、一元化
  • 2.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利于开疆扩土 B、强化天子权力 C、隐含分裂因素 D、弱化贵族特权
  • 3. 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 4. 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5. 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唐→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 6. 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的影响力 B、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D、使明朝放弃了“海禁”
  • 7. 西方学者亚布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义。我们近代世界观的形成,全靠深入异邦文化的精神。只有(□□□)的发明,才能够帮助我们到这种境界。”材料中(□□□)指的是(   )
    A、造纸术 B、黑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 8. 下图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面对着表格所示的现象,中国人民的反应是(   )

    A、清政府闭关锁国 B、林则徐虎门销烟 C、洪秀全金田起义 D、维新派变法图强
  • 9. 1912 年 3 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有责任,司法独立等。据此可知,约法(   )
    A、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B、宣告了清朝 260 年的统治结束 C、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D、有效地限制了北洋军阀的权力
  • 10.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办的《上海伙友》,主要以店员伙计为读者对象,《机器工人》主要以上海机器工会会员为读者对象,《广东群报》一直实践陈独秀在创刊号上所说“做贫苦劳动者底朋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
    A、体现了非常鲜明的群众性 B、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 C、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影响
  • 11. 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里提到“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篇文章应该创作于(   )
    A、1921 年 B、1924 年 C、1928 年 D、1940 年
  • 12. 右图《地道战》(绘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所采取的策略是(   )

    A、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游击战争 B、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正面战场大会战 C、利用工兵建立要塞关隘的攻坚战 D、打击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运动战
  • 13. 1950 年 2 月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中方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他们甚至发出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的质问。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
  • 14. 下列创作于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实现了独立自主 B、反抗侵略的态度 C、完成了祖国统一 D、建设祖国的热情
  • 15. 从 1953 年到 1956 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 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 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一变化主要因为(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掀起 C、国民经济全面调整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 16. 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B、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 17. 在一次对外战争中,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煽动,雅典人竟然随意处死得胜立功的将领。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
    A、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B、军人没有政治权利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成为争权夺利工具
  • 18. 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并非皆大欢喜,而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愁”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A、西班牙 B、意大利 C、葡萄牙 D、英国
  • 19. 1765 年,纺织工和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1785 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这说明,工业革命中的这些发明(   )
    A、需要科学理论的突破 B、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 C、需要各阶层广泛参与 D、取决于资金是否雄厚
  • 20.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后来,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
    A、始终全盘西化 B、彻底根除封建制度 C、有选择地西化 D、走上对外侵略道路
  • 21. 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同盟国。战争期间,协约国慷慨地提出将部分侵占的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   )
    A、同盟国内部的矛盾尖锐 B、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C、意大利参战意图不明确 D、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
  • 22. 1938 年 9 月 30 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做出贡献。”这里的 “协定”指(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雅尔塔协定》
  • 23. 世界银行 2011 年 5 月 17 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 2025 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C、美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 D、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 2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 近 3 亿亩。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 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 塘。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摘自部编版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 :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 年 5 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只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 1909~1914 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变化部分大事表

    时间

    大事

    1950 年 6 月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6 年 12 月

    全国 96.3%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9 年 1 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队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2021 年 2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21 中央一号文件等资料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状况。结合所学,简述这一状况对当时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农业进行调整采取的措施及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从1950年到1956年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79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的原因是什么?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哪些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认识?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历史上部分宣誓制度发展一览表

    序号

    出处

    宣誓相关内容

    1

    《汉谟拉比法典》第 249 条

    自然民租牛,而牛为神所击而死,则租牛之人应对神宣誓,免其责任。

    2

    1787 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 2 条第一款,总统宣誓词

    “余谨郑重声明,愿以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最大能力维护、遵守、保卫合众国的宪法”

    3

    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启了中国宪法宣誓的先例。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4

    2016 年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全国范围内实施,新任命国家公职人员都领诵同样的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摘编自何斌《宪法宣誓制度的前世今生》

    请回答:

    (1)、据材料和所学,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如何践行序号 3 誓词的?(一例即可)序号 4体现了我国宪法代表谁的利益 ?从人类宣誓对象看,宣誓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导向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