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1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5-3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春秋时期,许多在战争中逃离家园的流亡者和冒险者把中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播到邻近的蛮族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这一过程表明(   )
    A、百家争鸣初见端倪 B、中原文化重心转移 C、分封宗法走向瓦解 D、华夏文明逐渐拓展
  • 2.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被撤封诸侯国人口的信息统计。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   )

    诸侯国

    所在郡国

    初封时户数

    国除时户数

    年增长率(%)

    魏其

    琅讶

    1000

    3000

    2.4

    降阳

    济南

    740

    1500

    1.5

    涿

    2500

    5600

    1.6

    东武

    琅讶

    2000

    10100

    3.3

    曲周

    广平

    4000

    18000

    2.8

    河南

    1300

    2300

    1.5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生育观念的更新 C、精耕农业的出现 D、休养生息的实行
  • 3. 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   )
    A、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 C、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 D、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
  • 4. 史载,在宋朝的福建尤溪县,“有田主受佃民粪土银,而狡黠佃民遂据为业,不得召耕。或私相授受,田主不得问焉”。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趋势 C、租佃关系的确立与发展 D、农村地区出现较为浓厚的逐利风气
  • 5.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因高丽频繁来贡,除了规定贡期之外,亦规定“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弘治三年(1489 年),广东地方官员因对贡道的限制不严,致使吐鲁番贡使于广东登岸,被以玩忽职守治罪,并将贡使驱逐出境。这反映出明朝(   )
    A、构筑严格的朝贡贸易秩序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束缚 C、对贡道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D、对朝贡贡品规模进行规定
  • 6. 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
    A、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 B、增加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C、加强了广东沿海的防务 D、认为中英矛盾将出现缓和
  • 7. 下图反映的是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其中“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这表明(   )

      

    众议院596席          参议院274席

    A、辛亥革命作用比较显著 B、合法斗争突出的有效性 C、革命派立法目的已达到 D、革命成果难以继续保持
  • 8. 据北洋政府工商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的工矿业工人只有60多万,加上海员、铁路工人也不过100多万;到了1919年,中国工人增加到200多万,此外,当时还有1000多万城市手工业雇佣劳动者和店员。这一变化(   )
    A、源于清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C、为中国民主革命转变提供条件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必然结果
  • 9. 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 (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 10. 图2是1978~1995年我国收入结构变化图。对图中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化促进居民收入增加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企业收人稳中有升 C、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使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日益完善
  • 11. 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
    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 12. 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己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 )
    A、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 C、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D、将亚非拉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
  • 13. 表2为1781年4月至1786年8月美国邦联国会司法审判权的演变过程。这表明当时美国试图(   )

    时间

    演变过程

    1781年4月

    邦联国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法院,审理公海的海盗罪和重罪

    1781年7月

    邦联国会通过决议,正式建立法院,接收并最终审理所有俘虏案件

    1786年8月

    建议各州授权邦联国会审理和惩罚邦联国会任命的所有官员,审理州法院相关判决

    A、废止三权分立原则 B、将国会凌驾于法院之上 C、削弱各州行政权力 D、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
  • 14. 马歇尔计划启动之初美国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表现出谨慎的态度,随后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苏联的这种态度说明(   )
    A、西欧各国反对苏联加入 B、美苏由同盟走向全面对抗 C、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立 D、社会主义已形成统一市场
  • 15.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西欧国家逐步走向联合自强,开始形成新的国际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不与大国结盟、不参加军事集团的原则,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新兴力量组合冲击着世界格局 B、两极格局仍影响世界 C、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 D、“不结盟”成为共识
  • 16. 亚太经合组织倡导的“开放的地区主义”,有利于打破全球经济交往的思想障碍。从当今世界金融的流动上看、美国公司对外投资的19%流向拉美,而36%流向欧洲;日本公司对外的直接投资只有16%流向亚洲,而70%的投资流向美国和欧洲。这反映出(   )
    A、发达国家决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B、经济区域化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C、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呈互动态势 D、全球化是经济区域化的终极目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 年5 月1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 年5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 19.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之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签署(巴黎和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控。

    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一体化进程复兴。

    1959年,英国倡导并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5年,共同体成员国在布鲁塞尔签订《合并条约》(MergerTreaty),将原来各自独立的三个共同体加以合并。

    197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第一次扩大,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一体化进程更加接近欧洲联邦,同时欧洲共同体更名为欧洲联盟。

    2002年,欧元开始在12个成员国发行。

    2020年,英国于2月1日正式退出欧盟。

    ——摘编自李莉莉《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剖析》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对欧盟(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及其实质。
    (2)、有人认为“欧盟目标与性质的双重性,与英国一体化理念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英国脱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并简要说明英国脱欧的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0.6%,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工业化吸纳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是1949年的2.3倍,平均每年增长660多万。1966年至1978年,受文革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城镇化率仅从17.86%提高到17.9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8年的59.58%,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摘编自《中国城镇化70年:城市中国崛起》

    结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城镇化问题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