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5-30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
1.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等。经过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C、开始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 D、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2.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被排除在统治思想外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从此成为国家规定教材 C、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D、排除佛道影响,树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3. 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4. 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A、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奉行严刑峻法 C、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D、君主专制弱化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在①处北魏孝文帝实行了移风易俗的改革 B、在②处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C、在③处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D、在④处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6.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把中国和西方的光学知识系统化,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之后的成像原理,进而阐明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后来他又著文说明蒸汽轮船的结构原理,并附有详细的图样。据此可知( )A、中国放弃“华夷观念” B、传统科技向近代的迈进 C、“西学东渐”由此开始 D、士人群体关注自然科学7.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但康有为是否向都察院递交了“万言书”,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材料,据此可知( )出处
材料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公车上书记》
是夕,议者既归散,则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议遂中寝,惜哉惜哉。
台湾学者黄彰健
《戊戌变法史研究》
李鸿章写的《中日和约合议已成折》是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批准,初九才正式盖玉玺。而且在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代递了反对与日讲和的上奏十五件。所以说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并没有拒收呈文,康有为所说上书被拒是不符合史实的。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史学家的文章具有权威性 C、时人的评述可信度更高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8. 近代广东潮汕地区流行一首民谣:“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枝花仔动动戏。”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爱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9. 1962年3月7日,中央财经小组组长陈云发表讲话。他提出:今年的年度计划要做相当大的调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要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此计划旨在(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确立农业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C、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摆脱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10. 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并进一步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中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A、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 B、进一步开展改革开放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参与WTO下的贸易11. 罗马法规定:妇女没有家长权,只有父系的孙子女可以继承祖父母的遗产,而母系的外孙子女无权继承外祖父母的遗产。公元5世纪初,罗马在法定继承制度方面重新规定:外孙和外孙女对于外祖父母的遗产享有法定继承权。这一新规( )①有利于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②提高了妇女在继承权方面的地位
③适应了罗马帝国社会发展需求 ④表明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 思想家弗吉里奥(1349-1420)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书中提出:为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要施以通才教育,要重视对青少年知识、才智和能力的广泛性培养。但同时又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并不是要求学生精通所有学科,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身心均衡发展。弗吉里奥的教育主张( )A、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先河 B、反映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理念 C、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 D、体现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思想13. 《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茶叶初进英格兰时,有时被奉为治病良方,有时又被贬为奢侈之物。1650年,茶叶价格根据质量不同为每磅6—10英镑,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最后,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茶叶消费达到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贵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14. 马歇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条件援助”政策:若一个西欧国家向另一个西欧国家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美国则给予前者一笔美元货款,其数额相当于后者的赊款数额,以此结算了帐。美国此举旨在( )A、消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B、控制西欧的内政与外交 C、顺应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满足其市场扩张的需求15. 下列关于19-20世纪的美术作品及时代背景,对应正确的是( )A、战争创伤心灵,展现迷茫反叛——《自由引导人民》 B、逃避理性王国,寻找精神寄托——《拿破仑加冕》 C、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出·印象》 D、社会急剧变化,时代英雄辈出——《格尔尼卡》二、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
16. 《燕然山铭》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燕然勒功”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1)、指出上述三段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17.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千余年来一直是传统文化士人的进身之途……。晚晴士人对科举制时有非议,但科举制的废除被提上改革的日程则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之
中。虽然维新派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主张,但不久即因戊戌政变而事实上未付诸实施。庚子事变后,科举改革的讨论又热闹起来。1901年,朝廷发布废八股时文,改试策论及永久停止武科的上谕,但并未对文科的废止问题表示意见。1904年,张之洞上奏认为,举办“新政”两年来,学堂未兴,是由于科举未停,主张分科递减科举,给一段过渡时期,使科举学堂归于一途。上奏得到批准。
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认为,科举已成新学的障碍,十年三科递减科举中额的方法已是缓不济急,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这个奏折得到谕旨的批准:“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科举制度的兴衰。
18. “总站在革命最前线”的林伯渠材料一
林伯渠(1886—1960)生于湖南临澧,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
1921年1月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他参加过南昌起义、
长征等。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49
年9月任新政协筹备会代理秘书长。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铜像矗立在三级台阶上,代表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林伯渠铜像
—整理自林伯渠故居相关文字介绍等
材料二早在大革命时期,林伯渠已经是国民党中常委,很有声望了,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他严格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对党组织所布置的任务,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努力去完成。当时他每月工资300余元,很大部分都交了党费。主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期间,他积极培育延安作风,在日记中写道“一、遵守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的进行监督。四、坚持马列主义教育”。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林伯渠又为自己拟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入城守则》:不做旧诗;不持手杖;不吸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每天挤时间散步;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六条“守则”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王相坤《从国民党中常委到新中国开国大典主持人》等
(1)、毛泽东曾评价林伯渠:“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结合材料及所学,对此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2)、概括林伯渠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19.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①
1785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②
1841
三元里人民抗英
③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④
1854
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⑤
1861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
⑥
186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⑦
1867
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⑧
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⑨
1871
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⑩
1879
易卜生发表剧本《玩偶之家》
(1)、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序号,并确定主题。(2)、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主题与信息做出历史解释。(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图中深色地区为21世纪初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
(1)、21世纪初发生冲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冲突的发生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多种因素相关。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地区发生冲突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