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5-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零和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当前,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频频挑起国际经贸摩擦的背后,是零和思维在作怪。而我国坚持“互利共赢”的主张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中国智慧。这主要说明(    )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

    ③不同的方法论往往体现出不同的世界观

    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 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 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不断前进?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自我革命”(  )

    ①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②说明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④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4.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就是按照《共产党宣言》精神制定的,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表明(    )

    ①理论因反映了事物本质规律故而能指引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在于它来自实践并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科学理论只有武装人民群众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科学理论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生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 漫画《告别》(作者:罗琪)告诉我们()

    ①人为破坏自然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②要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③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 大多数恒星因为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被人们看作是位置不变动的发光点。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七颗恒星,科学家根据它们切向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推断出十万年前后其形状的演变(如下图)。这说明(   )

    ①物质的存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④人们能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7.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材料中“愁情”的变化主要说明(    )

    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②认识反映并决定于实践

    ③意识能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 10.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霍顿率领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的RNA片段,让丙肝检测从排除法发现进入到精准化发现的新阶段,每年使数百万患者免受丙肝感染。材料说明(   )

    ①实践的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技术和条件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③认识对象的具体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④医学探索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1. 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引入了自动导引(AGV)停车机器人,旅客将车开进交接站即可离开,停车、取车等工作将由机器人:代劳”,该 技术解决了旅客“车位不好找” “技术差不好停"等难题。下列关于“(AGV)停车机器人”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②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思维与功能必然落后于人类

    ③代表着科技与未来,与人类一样具有意识

    ④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水平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 12.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里,科学似乎与美无关。但在古希腊的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黄金分割法”,将事物各部分间的数学比例关系对应到建筑美学,让这些建筑看起来美感十足,比例协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

    ①具体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都有共同本质     ②部分的构成比例对整体的效果产生影响

    ③科学与美学各有特点又有着某种相通性     ④科学家将理论创造出的联系应用于美学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13. 基因编辑是应对遗传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办法,但其技术运用极具争议,这不仅是因为基因的变化会传给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而且更重要的是基因编辑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难题,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伦理法律规范。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是基于(    )

    ①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二者间具有内在的抽象统一性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③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④科学研究必须关注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替代,“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了全新表述。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为事物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过程

    ③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④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5. 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观察大国经济,不能局限于一时之得失,必须看全局、辨大势,既要准确看待局部数据升降之“形”,也要准确把握经济总体向好之“势”,如此方能把握方向,坚定信心。鉴于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等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没有设定2020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告诉我们要(   )

    ①善于从经济的“形”中把握“势”,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②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在“形”与“势”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分析经济的“形”和“势”

    ④立足于局部数据升降之“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7.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曾多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阐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下列经典名言与其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 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善于化危为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为应对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困境中逆势而上,闯出了一片发展新天地,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体现了(   )

    ①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②推动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推动事物前进发展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化危为机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正确处理主次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9. 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凭借这款简单、耐用、低价的汽车,福特很快便占据了世界汽车市场68%的份额。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出现了重大变化,福特却继续拼命生产T型车而不愿推出新的车型,最终濒临破产。福特的教训告诉我们(    )

    ①要注意坚持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         ②要敢于挑战传统,破除已有思想观念

    ③事物只有在辩证否定中才会不断发展         ④要敢于坚持求新求异,不断突破常规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 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主体权利关系的优化,使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更加明晰,提升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乡风文明,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体现了(   )

    ①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农村社会面貌的变化

    ③上层建筑服务先进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推动上层建筑的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2. 讽刺漫画《临机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树立创新意识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民法典的总则编草案,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于“霸座”“霸铺”甚至抢夺方向盘等不文明乘坐行为,明确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依法实施法律制裁。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动并非同步

    ②积极调整生产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③不断完善上层建筑,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他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由此可见(   )

    ①灾难面前,价值观引导着人们的义利选择

    ②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③灾难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面异

    ④疫情面前,进行价值选择时应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当前,尤其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锤炼初心、体悟使命,把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的原动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切依靠人民,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 26.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被称为“狡猾的病毒”。它能深度潜伏,躲过一般的流行病学观察期,有着超长潜伏期和隐性传播的特点。它的基因传播,同时挑战了核酸检测技术、早期筛查和疑似患者识别,以及人们对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传统认知。2020年2月13日,中国疾控中心团队从确诊病例的标本中,成功分离到了两株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8至9月,丹麦发现一种与水貂相关的新冠病毒变体,该变体似乎并未广泛传播。2020年12月14日,英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一种被命名为VOC202012/01的新冠病毒变体,初步研究表明,该变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力。2020年12月18日,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变体,该变体正在南非三个省迅速传播,初步研究表明,该变体与更高的病毒载量有关,可能会增加传染性,但尚无证据表明其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世卫组织建议各国增加对新冠病毒的常规基因测序,以更好地了解病毒传播并监测变体。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反复性”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暂时无法完全识破新型冠状病毒“狡猾”的原因。

  • 2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黄河多年来没有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做好黄河治理保护工作,近几年,我国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决心以系统思维、站在全局高度打破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的问题,既从黄河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出发,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也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形成上游涵养水源、中游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护工作的治理格局。

    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成效正在逐步凸显。事实证明,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才能既除表象,又拔根子。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近年来我国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过程中应如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理、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覆盖了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各阶段的各种权利。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消费借贷、生产生活,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能从里面找到答案。该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制定民法典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