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蔡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5-28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    )

    A、古代制瓷业闻名 B、古代手工业发达 C、古代文明历史悠久 D、古代青铜文明灿烂
  • 2. 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次战争”中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3.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    )
    A、四渡赤水 B、飞夺泸定桥 C、三大主力会师 D、遵义会议的召开
  • 4.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5.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于2018年2月25日公布。实际上,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至今,中国宪法一直处于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下列法律性文件中最早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 6. 《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8.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的时期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 9. 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政治局大多数人的疑问和对头号资本主义军事强国胆怯时,毛主席详细阐述了“只有面对别人的威胁而坚决回击,别人才不会欺负你,也才能安心搞建设。”基于这一认识,当时的中国(    )
    A、  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B、解放西藏统一大陆 C、出访印度缓和关系 D、援助非洲增进友谊
  • 10.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
  • 11.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一位同情农奴的农奴主)之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列文所说的这些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变化?(   )
    A、废除农奴制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十一月革命
  • 12. 进入17世纪,英国王权同议会发生尖锐的冲突。资产阶级和采用资产阶级经营方式的新贵族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力。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B、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危害了国家利益 D、国王反对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13. 某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拿破仑的“功"与“过”展开了讨论。他们对拿破仑的下列评价,错误的是(   )

    A、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打败欧洲反法同盟,解除外来威胁 C、建立军事帝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发动侵略掠夺战争,导致帝国崩溃
  • 14.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

    A、宰割中国 B、削弱英国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国
  • 16. 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它们的相同点是(    )
    A、诱因都是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B、都摆脱了民族危机 C、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 D、都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 17. 美国南北战争中《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从本质上最有利于(    )
    A、黑人奴隶 B、种植园奴隶主 C、资产阶级 D、中国全民族抗战
  • 18. 1873年,日本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占政府经费的30%-45%。材料主要反映出明治维新(    )
    A、  促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 B、促进工业迅速近代化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19. 有人说,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军事同盟 B、英法争夺殖民地 C、一战期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D、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
  • 20. 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某公司CEO比尔•艾克曼建议他效仿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推出“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其提出此建议的直接目的是(    )
    A、调整农业发展 B、解决失业危机 C、重建金融信用 D、挽救工业颓势

二、综合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即是“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1)、据材料一,概括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探究用史实证明这个观点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后又增设天文算学馆,培养数学、天文等科学人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的课程体系,所以它被视作中国近代学校的发端,同时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到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共创办各类新式学校三十多所。

    ——摘编自夏金元《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嬗变》

    材料二 1809 年洪堡出任普鲁士公国(德国的前身)的内务部教育大臣。他依据“学术自由”与“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创办柏林大学,而当时正值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不久。洪堡的教育理念成为以后德国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影响着欧洲近代高等教育。19 世纪下半期以后,随着技术高等学校的出现,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 19 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典型学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点。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封建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地主不愿使用机器,致使农业歉收.荒年频繁。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步枪射程只有西方军队的三分之一,俄国用帆船来对付英法的汽船。农奴被土地束缚,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农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效率低下。

    材料二  在俄国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感受到了西欧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为推翻落后的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积极宣传民主思想,1825年12月发动武装起义,结果起义失败。1825-1855年俄国农奴不堪忍受压迫,先后发动反抗暴动500多次。基于对农奴制度弊端的清醒认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促使社会各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材料三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1817年的《自由颂》中写道:“战栗吧!世间的专制暴君,无常的命运暂时的宠幸!而你们,匍匐的奴隶,听啊,振奋起来,觉醒!”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俄国不同阶层为了促进社会转型做出的努力。
    (3)、综上所述,你从俄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取了什么智慧?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在英国)打通世界边边角角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削弱。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少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材料二: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格雷为什么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何为“新秩序”。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的含义。

三、论述题

  • 25.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出图片反映史实之间的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