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十三中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5-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 1.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复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发祥地是长江流域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融合中形成
  • 2. 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图三是今天安阳市的商朝都城宫殿复原),不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三幅图均可证明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 3. 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 4. 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 5. 寻找图片的联系,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归纳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历史学习必备的素养。下列三幅图片,我们可以归纳它们的主题(    )

    A、中原建筑艺术异彩纷呈 B、中外文明成果频繁交流 C、中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D、儒家文化的兴起与完善
  • 6.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     )
    A、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C、为普通士人提供了入仕机会 D、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 7.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河南马街书会是一个“民间曲艺界的行当会”,以河南坠子、三弦书、大鼓书为主,兼有评书、琴书、渔鼓、道情、清音、快板等。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说唱艺人,负鼓携琴在这里展演。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曲艺种类多样 B、曲艺文化起源于河南 C、中华曲艺在传承中创新 D、曲艺文化得到全面普及
  • 8.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 9. 2018年3月,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青铜器“虎鎣(yíng)”现身英国;“虎鉴”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Harry Lewis Evans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据此判断“虎鎣(yíng)”之前的拥有者参加过(    )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反映了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它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半殖民地人民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抗争和对封建统治的质疑。”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绝对否定传统农业文明 B、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C、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织 D、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 11. 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材料中“撕开了一道口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12. 1872年到1875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1人和8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步逐渐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 13.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D、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 14. 有学者指出:“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等报…(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1898年5月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
    A、得到了全国士绅的支持 B、以创办学堂为主 C、受到南方底层民众响应 D、有利于开启民智
  • 15. 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者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认为义和团是白白枉送性命 B、义和团增强了国防军事实力 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D、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 16. 如图是1901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
  • 17.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这两种形势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和义和团运动 B、《马关条约》签订和瓜分狂潮 C、《辛丑条约》签订和辛亥革命 D、《马关条约》签订和新文化运动
  • 18. 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维新变法 ③中华民国的成立 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19.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论点的言论是(    )
    A、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直无异于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B、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 C、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D、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使导福
  • 20. 下表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    )

    1905年11月

    1912年2月

    1912年1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经历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最终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5年底

    1915年2月

    1916年6月

    袁世凯准备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混乱

    A、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腐朽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罗马雕塑属于艺术范畴,雕塑家社会地位很高,可以青史留名。找国古代雕塑属于工艺范畴,制作者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工匠群体。西方文化一直以裸露身体为最美,认为任何与身体自身能量相关的都是美的象征;中国文化看待身体之美要含蓄很多。人们对待那裸露的身体态度的形成,是浸润我们几千年的儒家“鄙夷肉体”的思想作祟。中国古代雕塑带有传统的装饰韵味,重神似而不注重形似;而西方艺术走过了一条文艺复兴的道路,从科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对人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表现,形成了科学精确的写实艺术形式。

    材料二:

    图一《讲经图》汉画像砖                         图二 中世纪大学课堂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在雕塑艺术领域的不同。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图片所示场景有何异同之处。
    (3)、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在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材料二: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盅了中国必演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

    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指的是什么?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
    (2)、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 23.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三:“我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了……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列举出材料三中人物为“求中国的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历史贡献。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的主要内容?
    (5)、说说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什么特点?
  • 24.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意争“分洋商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是为上升积聚力最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根据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A、B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哪一反帝斗争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和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4)、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开始“沉沦”与哪一主要条约的签订有关?材料认为“谷底”时期有什么特点?
  • 25. 请对比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之间的联系。)

    图一  孙中山                        图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