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4-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人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
    (5)、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办公桌底下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撰写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傻了眼。

    用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隔离病人,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建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这是霍乱病人肖志平所在的村子。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盖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位于工厂和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 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们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抄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要你们来消什么毒?”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沐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回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也许是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 鞋底总是嵫嵫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这两人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的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的角色是主人公一流 行病医疗专家闻达的同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喜不自胜的心理。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抗击鼠疫的情况,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后面抗击霍乱的情节做了铺垫。
    (3)、小说三次描写闻达的鞋子,请简要分析每次描写的目的。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疫,有可能消除这种“担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烛之武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不该亡郑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五、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留住乡愁,也要破除陈规陋习,做好      工作。一方面,有必要将传统民俗、传统美食、古树老院、家风古训、睦邻传统等予以____。另一方面,还要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等不良      。为了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建立了“一约四会”,彩礼有了最高限价,礼金也有了标准,聚众赌博等行为得到。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挖掘整理身边的村民模范事迹开展宣讲;越来越多的爱心超市开门,引导村民从小事做起、从善事做起;对留守人群的关爱活动、志愿者服务、农民丰收节演出等陆续开展,突出农村的人情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移风易俗    扬弃    作风    遏制 B、移风易俗    弘扬    风气    遏制 C、推陈出新    弘扬    作风    遏止 D、推陈出新    扬弃    风气    遏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挖掘整理村民身边的模范事迹开展宣讲 B、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挖掘整理身边的村民模范事迹,开展宣讲活动 C、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挖掘整理身边的村民模范事迹开展宣讲 D、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挖掘整理村民身边的模范事迹,开展宣讲活动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约四会”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古稀老人到“9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2020年即将过去,朋友圈里的感慨非常多,很多人急着告别,丝毫没有留恋;很多人感慨这一年不堪回首;也有一些人说:“我会很怀念2020!”

六、语言表达

  • 7. 请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关于普查标准的五个关键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将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2019 年11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 8. 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

七、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投身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说: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12年来,张校长面对匮乏的教育资源,以这一理念,助力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说:要放下焦虑,发现孩子的喜爱,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孩子们可以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可以做个普通人。

    张校长启发我们,通过刻苦,做更好的自己;刘教授引导我们,通过发现,做本真的自己。作为身处高中繁重学业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感悟。请你给张校长或刘教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想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