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4-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概括和总结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学习了动物的类群后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涡虫有口有肛门,运动方式为蠕动 B、昌邑大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利于运动 C、鳄鱼皮肤裸露,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D、海豚心脏分为四腔,有利于保持体温恒定
  • 2. 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子、蟹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归为一类。他们归类的依据是(   )
    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数量 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 3. 下列四组动物中,有口无肛门的一组是(   )
    A、珊瑚虫、蝎子 B、海葵、涡虫 C、蝗虫、水母 D、水螅、沙蚕
  • 4.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
    A、河蚌具有两片坚硬的贝壳,能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 B、蛔虫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C、鲫鱼的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适于在水中呼吸 D、鸟的胸肌两端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有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 5.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有触角 B、有贝壳 C、身体分节 D、足分节
  • 6. 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其原因是(   )
    A、蚯蚓必须生活在水中 B、使蚯蚓的呼吸能正常进行 C、以此增加蚯蚓的灵敏度 D、使蚯蚓完成受精作用
  • 7. 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鲜美食品,如鲍鱼、海蜇、对虾、银鲳等,它们分别属于(  )
    A、软体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鱼类 B、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 C、节肢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鱼类 D、鱼类、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
  • 8. 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 9. 下列不是蜥蜴比青蛙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的是(   )
    A、体温恒定,增强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B、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 C、皮肤表面覆盖角质鳞片,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D、体内受精,且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 10. 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有三对足 B、身体分部 C、具有翅 D、适于陆地生活
  •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鱼”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那么水中生活的鱼类能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于(  )

    A、胸鳍的摆动 B、尾鳍的摆动 C、所有鱼鳍的协调摆动 D、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 12. 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
    A、身体柔软都有外套膜 B、都有贝壳 C、都用腹足运动 D、都用腕足捕食
  • 13.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A、恒温动物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B、恒温动物消耗氧气少 C、恒温动物需要的生存空间小 D、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 14. 下列动物中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的是(   )
    A、蝾螈 B、娃娃鱼 C、蜥蜴 D、蝗虫
  • 15. 有关两栖动物名称的由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幼体和成体都能水陆两栖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D、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 16. 图为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据图可以判断两类动物的食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肉食动物,②为草食动物 B、①、②均为肉食动物 C、①为草食动物,②为肉食动物 D、①、②均为草食动物
  • 17. 白居易诗:“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首诗描述的是母燕的( )
    A、社群行为 B、繁殖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 18.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蜘蛛织网 B、蜜蜂采蜜 C、公鸡报晓 D、黑猩猩钓白蚁吃
  • 19. 引体向上是体育中考的选考项目之一,身体拉至最高位置时起支点作用的是(   )
    A、肱二头肌 B、肘关节 C、上肢神经 D、前臂骨
  • 20. 动物的动作、声音的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下列各种现象不是通过群体内信息传递来完成的是(  )

    A、雌性美国白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B、狼通过灵敏的嗅觉追踪猎物 C、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的指引找到食物 D、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
  • 21. 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 B、海豚顶球表演是一种学习行为 C、蜜蜂利用舞蹈传递食物信息 D、蚂蚁不具有社会行为
  • 22. 下列表示骨、关节和肌肉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23.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组成 B、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多块肌肉协调合作的结果 C、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D、骨骼肌收缩为运动提供动力
  • 24. 动物作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D、以上三项都正确
  • 25. 老鼠打洞这种动物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 (   )

    ①由生活经验获得的 ②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③先天生来就有的 ④由生活的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26. 下列关于不同动物体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因果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家兔有发达的大脑,能适应陆地复杂多变的环境 B、蚯蚓的身体分节,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 C、河蚌有贝壳,能起保护作用,其形成与外套膜有关 D、鱼的体表有黏液,减少了水中运动的阻力
  • 27. 依据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进行分类,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一类群的是(   )
    A、细菌、蘑菇、灵芝 B、松树、蘑菇、灵芝 C、病毒、细菌、鱼 D、蘑菇、灵芝、银耳
  • 28. 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都微小,肉眼不能直接观察 B、都有细胞结构,属于真核生物 C、组成成分中一定含有有机物 D、地衣是细菌与藻类共生形成的
  • 29. 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对应有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制作面包 B、醋酸菌——制作泡菜 C、乳酸菌——制作酸奶 D、甲烷菌——生产沼气
  • 30. 有根、茎、叶的分化和输导组织,并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是(   )
    A、水绵 B、葫芦藓 C、卷柏 D、银杏
  • 31. 下列食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细菌和真菌的是(  )

    A、葡萄酒 B、香肠 C、面包 D、腐乳
  • 32. 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 B、新型冠状病毒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C、新型冠状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D、新型冠状病毒也叫噬菌体
  • 33. 在下列分类的等级中,植物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更多的等级是(  )

    A、 B、 C、 D、
  • 34. 拍打发霉的物体时,常有粉尘飞扬,这些粉尘主要是(   )
    A、细菌的芽孢 B、霉菌的孢子 C、物体上的灰尘 D、霉菌的种子
  • 35. 被称为中生代动物“活化石”的是(   )
    A、金丝猴 B、扬子鳄 C、白鳍豚 D、大熊猫
  • 36. 下列关于“基因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没有多大的差别 B、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基因的组成是完全相同的 C、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D、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实质是种类的多样性
  • 37. 腐生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是(    )
    A、使动植物患病 B、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D、与动植物共生
  • 38. 同学们对“生物学家将生物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进行科学分类有何重要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你认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能给每一种生物一个不同的名称 B、可以根据分类弄清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 C、说明了分类单位从小到大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D、分类的目的是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研究生物的进化有很大的帮助
  • 39.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 40. 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在云南蔓延,对我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 B、危害了当地生物多样性 C、可以随意引入新的物种来解决这一问题 D、这是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二、综合题

  • 41. 图是生活中常见的5种动物,请据图回答。

    (1)、B动物的呼吸器官是 , C动物的呼吸器官是
    (2)、C动物的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 , 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3)、以上动物中,脊椎动物有 , (填字母)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体内有脊柱。
    (4)、上述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5)、将以上动物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用字母表示)
  • 42. 下图是两种比较高等的动物,据图回答。

    (1)、鸟和哺乳动物的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动物。
    (2)、图中鸟的结构中有与肺相通的可辅助呼吸,适于飞行。
    (3)、图中的大熊猫在生殖发育上的最大特点是 , 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为了和飞行功能相适应,在结构上鸟的身体呈 , 硕大胸骨上附着发达的
  • 43. 根据下面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标号①和④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 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2)、图A中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
    (3)、图A中[]内有少量滑液,对关节起润滑作用。
    (4)、运动的产生是在的支配下,骨骼肌受到刺激而收缩,牵动骨围绕的活动。

    (5)、在图B和图C的动作中,1的状态分别是
  • 44. 根据下图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从细胞结构来看,图甲代表的细菌和图乙、图丙代表的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2)、图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图 , 在不良的环境下,这类生物的细胞壁增厚,形成
    (3)、图中属于单细胞微生物的是。(填代号)
    (4)、图中甲、乙、丙三类生物由于没有 ,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图中丁在结构上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三、资料分析题

  • 45.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材料二:有一只贵宾犬,天天听着《鸿雁》这首歌,渐渐地这只狗也会“唱”这首歌了,只要音乐响起就会仰头,跟着节奏高声嚎叫。

    (1)、从行为获得途径分析,资料一中蚯蚓的行为属于行为,这类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获得。
    (2)、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蚯蚓是动物。
    (3)、材料中涉及的生物,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狗的嚎叫也是一种“语言”,这是属于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中的
  • 46.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2017年1月,云南野鸟会会员在昆明滇池晋宁湿地拍摄到10只彩鹗。由于连续多年来未在我国观测到彩鸦,曾一度宣布彩鸭在我国绝迹,它在中国的数量比它的近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鸡还少、沼泽等栖息地的减少和环境污染是彩鸡一度在我国绝迹的原因,此次的重大发现,说明昆明沼泽湿地等生态环境恢复良好,彩鸭正逐渐回到我国栖息。

    截至目前,滇池湖滨湿地物种数量与2006年底相比增加约25%,包括多种云南省新纪录在内的鸟类共计140多种,银白鱼等滇池土著鱼是种群数量开始得到恢复。

    (1)、彩鹮在飞行过程中,每呼吸一次,气体次进入肺,这样的呼吸方式是鸟特有的双重呼吸。
    (2)、如果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彩鹮的灭绝,这说明人类活动会破坏的多样性。
    (3)、资料中的数据表明:滇池湿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正逐渐恢复和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的多样性。
    (4)、由以上资料分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5)、作为一名美丽云南的中学生,请你对保护云南滇池及生物多样性提两条合理建议:。(两条即可)

四、实验探究题

  • 47. 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方案一中实验变量是 , 你认为实验的对照组是
    (3)、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 ,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4)、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