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江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假期学习效果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4-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 1.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B、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 2. 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与强化礼法。这说明(     )
    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C、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 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
  • 3. 战国思想大解放,诸子思想不断传播,其影响不仅作用于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也广泛渗入社会层面,形成了战国时期个体对自我的关注、对自由的追求和不懈的进取精神。这表明百家争鸣(     )
    A、促使人文主义精神的出现 B、繁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 C、使社会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D、为新的文化价值观确立提供条件
  • 4. 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已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推断,影响西汉皇帝颁布“罪已诏”的思想因素应是    (     )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春秋大一统"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 5. “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     )
    A、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B、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
  • 6. 《朱熹集》中记载:“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据此可知,朱熹主张    (     )
    A、存天理,灭人欲 B、工商皆本 C、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天理 D、致良知
  • 7. 理学家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据此可知,理学家们主张(     )
    A、存天理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隆礼重法
  • 8. 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习录》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毫不怀疑圣人的权威性。而16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道古录》),努力把圣人平民化。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提倡平民的个性解放 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 9.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
    A、要求恢复三生六部制 B、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C、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 10. 古代雅典社会口传特征贯穿于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中,政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口头辩论。从决议在议事会提出,经过公民大会上的辩论,到最后形成决议,几乎都是口头进行。这一现象(     )
    A、强化了雅典公民参政意识 B、有利于智者学派的兴起 C、提高雅典民主的决策效率 D、源于雅典公民素养欠缺
  • 11.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
    A、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B、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 12.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认识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状态,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 13.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要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 C、肯定了人大而价值和尊严 D、冲破了封建等级制度
  • 14.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 15. 17、18世纪以来,一些思想家表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平等、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这些思想家(     )
    A、  以唯心主义的立场否定平等权利 B、意在完全摆脱君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 C、认可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D、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服从公共意志
  • 16. 下面示意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思想的发展趋势(     )

    A、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C、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丰富 D、宗教神学思想逐步消失
  • 17.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
    A、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 18.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
    A、思想自由 B、推翻专制 C、人身自由 D、主权在民
  • 19. 中国古代的医学发达,下列著作被誉为“万世宝典"的是(     )
    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木草纲目》
  • 20.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宋人普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近代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的问题。由此可以得出(     )
    A、科学技术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B、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知识含量低 C、中国古代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才得以发展
  • 21. 在《诗经》中,可看到诗歌的作者来自当时社会的不同阶级与阶层,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取材,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这说明,《诗经》(     )
    A、影响突破文学领域 B、形式丰富多彩 C、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D、创作手法夸张
  • 22. “砲"本是用石头做的进攻武器,所以义符从“石”。火药发明以后,形体改为从“火”的“炮”。这说明汉字演变( )
    A、适时调整,顺应新变化 B、完善和简化构型体系 C、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D、汉字的象形功能增强
  • 23.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24. 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进化论 C、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量子假说
  • 25. 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继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的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拉马克 D、达尔文
  • 26. 有学者认为:“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     )
    A、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彻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 27.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
    A、彻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C、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 28.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 29.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但其“民生”主张带有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是(     )
    A、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B、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富国强民具体措施
  • 30.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高一涵认为,辛亥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为此,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     )
    A、以科学为理论武器 B、将矛头指向封建道统 C、倡导文字改革运动 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 31. 199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改草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这要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由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激烈 B、改革开放的深化需要解放思想 C、中国的发展无需考虑意识形态 D、改革开放处于裹步不前的状态
  • 32. 中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C、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33. 下表是1990年和2002年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对比。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高等教育

    1990年

    66.7%

    21.9%

    3.4%

    2002年

    90%

    38.4%

    15%

    此表反映了(     )

    A、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 B、国家正在普及高中教育 C、高等教育发展最为缓慢 D、国家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 34. “憧憬于色彩,赞美太阳。凡是有光明的地方,不问何物,都是他们的好画材。.... 画面只是色彩光的音乐,仿佛太阳为指挥者而合奏的大曲,画家丰子恺描述的是西洋哪一画派? (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主义
  • 35. 二战结束后,人们无法面对迷惘的精神世界,音乐需要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音乐家抓住了现代科技提供的资源创作乐曲,在广为流传中成为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直接方式。下列人物属于该音乐流派的是(     )
    A、贝多芬 B、约翰・施特劳斯 C、“猫王”普莱斯利 D、柴可夫斯基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36. 阅读下列材科,回合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

    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