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4-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下列四张地理知识卡片,其中内容正确的是( )

    ①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人们开凿了层层梯田,种植农作物。

    ②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00多千米。

    ③我国陆地面积960平方公里,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④大兴安岭是我国一二两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 因地制宜,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下列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这一目标较为吻合的有( )

    ①马赛人将草原视为家园,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依靠大力生产和销售石油致富的波斯湾沿岸各国

    ③依靠阿尔卑斯山发展旅游业,又限制旅游业过快发展的瑞士

    ④“耕海牧鱼”,改捕为养,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 “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乙两水域分别为( )
    A、地中海 大西洋 B、大西洋 印度洋 C、印度洋 北冰洋 D、北冰洋 地中海
    (2)、关于该大洲的自然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黑种人的故乡 B、热带气候分布最广
    C、热带雨林分布最广 D、陆地面积最大的洲
  • 4. 《秦始皇》和《大汉天子》等历史影视作品热播后,很多人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分别来源于(   )
    A、儒家、墨家学说 B、儒家、道家学说 C、法家、儒家学说 D、法家、道家学说
  • 5. 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列举了一些史实(如图),从中可以确定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开疆拓土与大一统的格局 B、皇权膨胀与近代化的前夜 C、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6. 下列图片反映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 7.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能促进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进步。体现上述观点史实的有( )

    ①元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②清朝雍正期间,改土归流制度实施,加强了中央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③承德避暑山庄有加强民族感情,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作用

    ④明政府设置茶马司,促进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实力急剧下降 B、美、德等国经济迅速发展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 9. 下列关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史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C、法国《人权宣言》宣称自由平等 D、法国《拿破仑法典》维护了封建制度
  • 10.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通过改革,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C、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 D、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 11.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原因是( )

    ①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②改革开放能使我国迅速超过发达国家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④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2. 对联是时代的反映。以下对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③百年荣辱人青史,两制辉煌壮国魂   ④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 13. 下列关于卢沟桥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B、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 C、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机会 D、事变后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抵抗
  • 14. 下列与二战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波茨坦会议      ③诺曼底登陆          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5. 1949年,某次会议通过了以下若干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次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 16. 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推翻了2 000多年的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大国外交渐露峥嵘。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8. 当前,美日拉拢一些国家极力遏制中国,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延续。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开始于( )       
    A、北约组织的建立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 )

    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

    ④中国基本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共60分)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图中乙国人口约 2 亿,盛产甘蔗,为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该国积极倡导利用成熟的技术以甘蔗为主要原料制取酒精,目前已成为酒精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以酒精为汽车燃料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1)、巴西的首都为 , 所处的地形区是
    (2)、比较A、B 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简述乙国生产酒精燃料的有利条件。
    (4)、分析乙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
  • 21.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 民族融合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什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为北魏政府的改革。请问他改革的措施是什么?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

    材料二: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秦汉和隋唐作为承前启后的朝代,统治者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不断推出新的制度和政策,以维护统治。这些制度和政策有:①三省六部制②车同轨、书同文③科举考试制度④郡县制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⑥刺史制度

    材料三:下图中的人物是公元前1世纪时东西方的两位君主,他们开创(或巩固)的帝国虽远隔万里,但却形成了一条联系的“纽带”。通过这条“纽带”,东西方及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和沟通。

     

    材料四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是的“秦王”哪一事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以下朝代所采取的措施填写出来。(只写序号) 

    秦朝:西汉:隋唐:

    (3)、请写出材料三的空白横线上的国家名称。
    (4)、材料三中的“纽带”指的是什么?哪些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这条交流“纽带”的形成?
  • 23.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该事件产生的“最大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谁?据材料说明“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4)、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学者的推理?请说明理由。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政党的奋斗历程,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如此深切地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了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902班学习小组绘制了如下年代尺: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联系与“新面貌”、“新道路”相关的历史事件,说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改变民族命运的?
    (2)、发生在北京的三个“新”,请你任选其中两个“新”,分别说明它们“新”在何处?
    (3)、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了哪些努力?请列举两列,“新面貌”、“新道路”除外。
    (4)、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你感悟到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