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一(第一单元机械运动)
试卷更新日期:2016-09-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
A、1.2cm/s B、1.2m/s C、12cm/s D、12m/s2. 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3. 乘客坐在逆流行驶的游轮上,我们说他静止是以哪个对象为参照物(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奔流的江水4.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起飞时,飞机驾驶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辽宁号”航母 B、“辽宁号”航母上的工作人员 C、自己驾驶的歼15飞机 D、辽阔的海面5. 2013年4月20清晨,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A、126km/h B、70km/h C、52.5km/h D、30km/h6.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九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天宫一号” D、“神舟九号”7.我们可以用物体经过的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所示,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第一次先从A到D,再从D到B;第二次直接从A到B.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C、路程相等,位置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变化不同8.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B、
C、
D、
9.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 )A、1:1 B、3:2 C、2:3 D、1:310. 小汽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1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s,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A、36km/h B、108km/h C、144km/h D、180km/h11.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12.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 , 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 , s=16米 B、v甲>v乙 , s=8米 C、v甲<v乙 , s=16米 D、v甲<v乙 , s=8米13. 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在限速为11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A、3m B、7m C、15m D、25m14.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1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16.小军驾车路途中,路边窜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9:06 B、在9:02-9:06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9:00-9:11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小时 D、在9:00-9:11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17.一个物体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如果规定向东为正方向,下列关于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前1s内的速度是8m/s B、物体在前4s内通过的位移是0 C、物体在3.5s时向东运动 D、物体在5s末位于出发点西侧18.根据图中所给A,B两物体s-t图象,判断对应的v-t图象哪个是正确的( )
A、B、
C、
D、
19. 2013年9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卧龙大桥是襄阳首座斜拉桥,全长4343.5米,桥面宽31.5米,双向六车道。如果一辆大车通过该桥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则所用的时间是(保留整数位)( )
A、4min B、6min C、8min D、10min20.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静止时,往返一次需时间为t1 , 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为t2 , 则( )A、t1=t2 B、t1>t2 C、t1<t2 D、由船速和水速决定二、简答题
-
21. 沂河某大桥全长约1.7km,晓军骑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此桥,需s,以摩托车为参照物,晓军是的。22. 小莉和小文是同班同学,小莉家离学校比小文家远720m.每天早晨,小文步行上学,小莉骑自行车以小文速度的3倍前往学校,两个同时出发,5min后刚好同时到达学校,则小文步行的速度为m/s。23. 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正在建设中,芜湖人多年的“动车”梦即将变为现实。已知芜湖到南京的路程约92km,若宁安城际铁路建成后火车以2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从芜湖到南京约需min.以正在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铁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24. 2013年3月17日,一块太空岩石撞击月球,天文学家借助(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到了明亮的闪光。当时地月间相距3.84×108m,撞击产生的闪光需经过s才能传到地球。25. 如图所示,是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间以及对应的里程表(盘面指示为千米数)的示数。由图可知,平均速度为m/s。(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数字)26. 小华乘水上游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是的。如图所示的s-t图象反映了游船在某段江面的运动情况,由图象可得该游船行驶的速度为米/秒。27. 郑州快速公交(BRT)已在今年5月底开通运行.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车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运行2min后,乙车相对于甲车向方向行驶,两车相距m。28.
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是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 , 其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m/s。三、实验探究题
-
29.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小王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材料
物体质量(kg)
下落高度(m)
下落时间(s)
1
铁球
1
20
1.96
2
铁球
1
30
2.47
3
铅球
1
20
1.96
4
铅球
2
20
1.96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和。(2)、根据表中的数据,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30. 小豫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孩在荡秋千。她发现无论秋千摆荡得高还是低,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好像并没有不同。那么秋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秋千摆动的幅度有关;
B.可能与秋千和人的质量有关;
C.可能与秋千吊绳的长度有关。
(1)、她决定用单摆来模拟秋千,探究秋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她应该准备的器材有不同质量的小铁球、细线、刻度尺、铁架台和。
实验次数
摆幅(m)
小球质量(kg)
摆长(m)
时间(s)
1
0.1
0.03
0.8
1.8
2
0.1
0.04
0.8
1.8
3
0.2
0.04
0.8
1.8
4
0.2
0.04
1
2.0
(2)、实验并获得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有关。(3)、在摆线悬挂点O的正下方固定一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碰到铁钉后摆球仍能继续摆动,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如图乙所示。若摆长为0.8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应1.8s(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四、分析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