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陋室铭课时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16-09-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双基积累

  •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  

    ②谈笑有鸿儒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无丝竹之耳  

    ⑤往来无白丁  

    ⑥可以素琴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 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二、课内阅读

  • 5. 阅读课文《陋室铭》,完成各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是陋室  

    ②谈笑有鸿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

三、美文品析

  • 6.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 , 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选自《晋书》)

    【注】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惟吾德  

    ②何陋有  

    ③其妻之  

    ④常食诵《诗》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 , 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阴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人以为  

    ②于是人之吾轩者  

    ③因之曰“何陋”  

    ④记之以来者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4)、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5)、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