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11-0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参看右图),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 3.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中国边疆的危机 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
  • 4. 近年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 6. 《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

    A、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实现了平均分配产品 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7.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  )

    A、金田起义爆发 B、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8.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 9. 太平天国的都城,曾是某个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 10. 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 11.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民主思想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风俗习惯
  • 12. “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3. 一个外国人在征得清政府允许后,在苏州开办了一家工厂。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14.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 1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6.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冈
  • 17.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汉族地主武装
  • 18.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武力进犯大多得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大 B、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C、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退让 D、清朝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操练不勤
  • 19. 《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

二、综合题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1)、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从赔款数额、通商口岸的位置、割让土地等方面完成下列表格。


    中英《南京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

    其他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了哪些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是英国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后来法、美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结合材料三和材料二,谈一谈《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材料三: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1)、材料一所列两位历史人物都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请你再列举出这一政治派别的两位代表人物。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些企业的创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戊戌变法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并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