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11-0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门下省的职能是(    )
    A、决策 B、审议 C、执行 D、监察
  • 2.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 3. 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    )
    A、唐朝尚书省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元朝中书省
  • 4.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 5. 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法令出一” C、“别黑白而定一尊” 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6. 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 7. 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 8. 《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 9.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10.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 11.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 12.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 13. “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 14. 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    )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 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
  • 15. 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D、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
  • 16.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分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17.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 18.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19.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 20.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表明当时(  )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
  • 21.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 22. 《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者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 23. 《吕氏春秋·慎势》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 24.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 25.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调整?说明这一调整的进步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的观点。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利弊?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职官志》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
  • 29.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亡时曾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纵,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依据材料,柳宗元是怎样认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你是否同意柳宗元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