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4-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 B、 C、 D、2.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4.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②新罗遣使节来华
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法 ④马可·波罗来华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唐 B、宋 C、明 D、清6. 宋朝启蒙读物《神童诗》,开篇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提倡儒学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7. 如图是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据如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店铺临街而设,打破空间限制 B、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草市 C、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D、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8. 南宋初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民获得收益,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迁的中原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B、《农政全书》的出版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C、南方热量充足水分较少不适合水稻生长种植 D、宋朝人民发明使用曲辕犁促进耕种效率提高9.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全宋朝319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材料表明宋朝( )A、文人治国 B、强干弱枝 C、守内虚外 D、积贫积弱10. 《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南宋( )A、重点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的农民负担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11. 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12.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组成属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3.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写道:“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作者意在强调元杂剧( )A、源自于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C、真实记载了元朝的四等人制 D、深刻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14. 《稗史汇编》中写道:“(明)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政务繁忙难以应对15.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无法得到的信息是( )A、郑和船队传播了和平友谊 B、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C、郑和一行加强了中外交往 D、明朝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16.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徽商和苏商 B、苏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浙商和徽商17.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如图漫画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关闭国家所有港口 C、百姓生活富足安定 D、拒绝外国人来中国18. 针对台湾如何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将必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据此,康熙帝(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促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C、在台湾正式建省 D、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19. 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个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个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这个文人被定罪问斩。请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文人 B、打击汉人 C、维护统治 D、钳制思想20. 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A、隋炀帝——结束分裂局面,顺应历史发展大趋势 B、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实现印刷技术新突破 C、李时珍——编写《天工开物》,丰富医药学宝库 D、渥巴锡——率部东归祖国,谱写爱国主义新篇章二、判断题
-
21.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唐朝灭亡后,长江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2)、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用于播种的农业工具。(3)、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4)、戚继光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5)、1644年,吴三桂率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三、综合题
-
22. “多元一体”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唐蕃再度和亲,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了唐朝公主。……730年,赤德祖赞(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合同(为)一家”。
——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中的唐朝公主是谁?唐蕃和亲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图1、图2出现的北宋、金、南宋三个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划定边界线,图2中A处为分界线的西端,它是(地名),B处河流是分界线的东端,它是;图1到图3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出的趋势。(3)、图4、图5两处建筑见证了明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你赞同哪一种方式?说说你的理由。(4)、概括材料四中民族关系发展的三种模式(不得照抄原文)。(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民族关系的认识。2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左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四: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图3),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这一选官制度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2所示机构中分管官员选拔的部门是哪个?(2)、为实现材料二中“把相权拿归自己”的愿望,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写出两点)。(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哪一机构的旧址?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大影响?(5)、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4. 某校七年级(3)班围绕“古代人民社会生活众生相”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也来参加。(回首唐宋)
材料一: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绕。
——李处权《士贵要予赋水轮》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南宋社会生活史》
(对话明清)
材料三: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人口1920万人,康熙九年(1670年)全国人口1939万人,乾隆八年(1743年)全国人口15000万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全国人口31000万人。
——摘编自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
材料四: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所指是唐朝发明的哪种农业工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农业工具的优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举出两例)。(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写出两点)。(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5)、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有何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