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3-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隋朝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 2.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谐,被少数民族拥立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玄宗 D、唐太宗
  • 3. 下图所示为唐蕃会盟碑,其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我国民族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为唐蕃友好交往做出贡献的中原人物是( )

    A、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C、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 D、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
  • 4. 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吕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手工业经济发达
  • 5. “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这段材料说明唐朝时(    )
    A、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B、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妇女和男子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D、妇女具有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 6.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 7.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和亲会盟 D、重文轻武
  • 8. 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 9.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以下是小明在对这段材料进行探究后得出有关宋朝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稻是一种在全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B、只有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种植水稻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 10. 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B、 C、 D、
  • 11.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有“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汉代洛阳 B、唐代长安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 12.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万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的战争频繁 B、元朝的交通便捷 C、元朝的商业繁荣 D、元朝的农业发展
  • 1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103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 14.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躬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科举制 C、废除丞相 D、大兴文字狱
  • 15. 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不到两天就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大规模农民起义        ⑥吴三桂引清军人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⑥

二、综合题

  • 16.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等”,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北宋形势图


     图二 南宋形势图


    图三 元朝疆域图

    (1)、图一中哪一事件后辽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图二中山西在哪一政权的统治之下?
    (2)、观察图三,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山西属于哪一机构管理?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3)、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属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 17. 从唐宋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呈现不一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二中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
  • 18.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

    的升降、甚至贵践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救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改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今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筹划“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任务一 (制作卡片——感悟人物精神)

    任务二 (欣赏诗歌——见证历史兴衰)

    任务三(阅读材料——体会中国智慧)

    任务四(展示图片——感受华夏之美)

    (1)、一组的同学们收集了下面四幅图片,请你从中任选一幅,和他们一起制作学习卡片。

    (2)、二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唐诗中的名句,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下列唐诗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唐朝的“盛”与“衰”?

    (3)、三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下面一段材料,请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的科技发明使“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四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建筑资料,请你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介绍该建筑的的结构特点、功能、地位及象征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