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3-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 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B、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C、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目的的旅游城,作者对此种将项羽故里商业化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B、作者去凭吊古树,不仅是因为两棵树有足够长的树龄,更因为古树寄托着游人对项羽的敬仰。 C、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D、作者认为青桐树和司马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等的价值,为我们存了一条中华文化的根。
    (2)、本文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作者借桐槐塑造出项羽怎样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巴蜀,令良厚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行道引术,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 , 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乃兵击秦军     引:利诱、引诱 B、巴蜀               王:大王 C、令良厚项伯         遗:遗留 D、行归汉王           间:抄小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夫死叫“薨”,士死为“卒”。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峣山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②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四、情景默写

  • 4. 名句名篇默写。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3)、《秋兴八首》(其一)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
    (4)、《咏怀古迹》(其三)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6)、《登高》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7)、《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8)、《马嵬》一诗中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

    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1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
    (11)、苏轼的《定风波》中“”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1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14)、《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
    (1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五、选择题组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 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 诗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 较诗更为,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无论是对联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要求作者 都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 , 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给人 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提并论    和谐    凝练    绘声绘色 B、同日而语    协调    凝练    神形兼备 C、同日而语    和谐    精练    绘声绘色 D、相提并论    协调    精练    神形兼备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联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诗 B、所以对联又被称为张贴的诗 C、所以诗的简化形式就是对联 D、对联就是张贴的诗,有人如此认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 B、无论是对联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和概括力 C、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作者都要求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本领和概括力 D、无论是对联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作者都要求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

六、材料作文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列出了详细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整本书阅读”已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校纷纷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为此,我校高一年级语文组在寒假期间指导学生读完《大卫·科波菲尔》《家》整本书后,计划开学初期在各班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活动。

    请你写一份读书报告,在活动上分享你关于其中一本书的阅读内容及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