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入学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3-16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但是,什么是“道”?记忆中古代圣哲所讲过的“道”,似乎是很遥远、很玄妙、很高深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中国的圣哲曾经很亲切地告诉我们,国学所讲的“道”是很平实、很常见、很简易的。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家在回答“所谓道,恶乎在”的疑问时,肯定道“无所不在”。佛家说:“担水劈柴, 无非妙道。”原来,“道” 是很平实的,它本来就是我们日用常行的规则:“道” 是很常见的,它无所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道” 是很简易的,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命实践就是“道”。所以,“道” 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必须有“道”,我们的生命实践才获得永恒的意义与价值。

    本来,国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与价值,他们留下的国学典籍与文献,不仅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道,更加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识道、体道、遵道,最终达到与道为一的目标。所以,国学之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国学实践。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国学、以使自己与道为一的过程。古代中国人思考、信仰、体认天道,但是中国人体认的天道,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某种外在实体,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日用常行、喜怒哀乐的生活世界之中,是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生活实践即生命活动过程。

    由于中国的国学传统更为关注主体实践,而并不特别在意应如何论述客观世界是什么,故而国学的最重要特点不是解释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可见,中国传统国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特色。《论语》 记载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的诸多回答则不是概念和定义上的,因为他回答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定义“仁”的概念,而是希望身边的弟子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去实践仁。学生求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仁”的知识,而是如何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实现“仁”,能够在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的生活中去实践和完成“仁”。

    中国传统国学的特色、优长,均是体现在实践方面。国学重视知识教育,其教书始终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事。所以,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实践,向来是国学的根本。由于中国传统国学具有实践性的品格,故而先哲给我们谈学习国学的方法,就是要求将国学的求知与实践统一起来。孔子最早提出了“学”、“思”、“行”,荀子提出“闻”、“见”、“知”、“行”,而《中庸》则系统地提出了“学”、“问”、“思”、“辨”、“行”,其实它们最终均可以简化为求知、实践两个基本环节。将躬行实践作为国学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环节,强调教学过程与生活实践过程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学过程论中最显著的特色。

    (摘编自朱汉民《国学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在体认什么是“道”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可以获得永恒的价值。 B、国学的知识与价值来自于国学典籍与文献,也在于人们的日用常行、喜怒哀乐之中。 C、《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回答学生什么是“仁”的事例说明,孔子更注重于“仁”的实践。 D、要学好国学就要把求知与实践统一起来,只有在实践中去求知,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了国学中古代圣哲所讲的“道”,突出了“道”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关系。 B、文章论证了今人在学习国学的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在生活中处处关注“道”的实践。 C、文章在论证上逐层深入,引领读者通过认识“道”而更深入地认识传统国学的特色。 D、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国学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性特色,对于学习国学具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所引儒释道对“道”的表述尽管不同,但其所包含的“道”的意义却有相同之处。 B、学习国学实际上是一个在生活实践中识道、体道、遵道的过程,学国学不只是学知识。 C、从孔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实现“仁”来看,国学中的“仁”应归于实践层面。 D、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事这一国学传统,决定了当今的国学教育也应注重生活实践。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类社会正日益形成这样的普遍共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客观规律谁无法抗拒。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在快速形成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出现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遭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为此,我们党及时改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明确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十九大精神·百问百答》,2019年04月 05日)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侯雪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22日表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科学利用绿水青山。据了解,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状况逐步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1.66%,但仍然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国天然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退化十分严重,人均草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据介绍,全国有46.9亿亩林地、60 亿亩草地、8亿亩湿地、1万多处自然保护地及丰富的物种资源。多年来,林业和草原部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很多典型模式,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利用绿水青山才能创造金山银山》,2018年9月23日)

    材料三

    “现在的生态环境好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安徽省黄铺村的王绍南代表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如今的黄铺村和过去大不一样:垃圾、泥和杂物清走了,过去光秃秃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山东省淄博市的原山林场。原山林场一度负债4000多万元,职工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如今的原山林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超过亿元。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林场实行了生态修复。“我们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2%变成现在的94.4%,守住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代表感慨地说。

    生态环境的改变,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一线林业工人,内蒙古北岸林场的周义哲代表倍感自豪,“我们长年工作生活在森林腹地,爬冰雪、涉远山,时刻保卫森林的安全,确保林区整体生态的安全。”在各方努力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5年里增加了10万公顷,为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过去是要我保护,如今是我要保护。”说起近年来茶农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海南省的符小琴代表深有体会,“曾经种茶求规模,种不出好茶叶,卖不出好价格,现在种茶求品质,生态茶、有机茶更受市场欢迎,茶农收益更高,助力茶农增收,稳定脱贫成效。

    (摘编自《人民日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代表委员建真言凝心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3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党提出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面对严重生态和环境问题所作出的战略决策。 B、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认为必须科学利用绿水青山,才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材料中提供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 C、生态环境要保护、遭受破坏的要修复:北岸林场的事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黄铺村和原山林场的事例是修复生态环境的典型。 D、“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同,体现了来自农村的代表对改变生态环境的认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我们看到了我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因素,从材料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改变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生活状态发生的变化。 B、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保护好自然才会有好的生活,这是人类在搞现代化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逐步认清的一个道理。 C、从全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需要长期努力。 D、茶农的生态保护观念由“过去是要我保护”到“如今是我要保护”的转变很具有代表性,这一观念对我国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现实意义。
    (3)、建设生态文明要从哪些方面去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堂

    王宇

    小村人大多姓鲁,福堂也姓鲁。每遇签名字的时候,福堂很努力地想写好,但往往会把“鲁”字中间的一横给忘掉。旁边有人说:“叔,‘鲁’ 字又写错了。”福堂眯着眼,仔细端详,撇撇嘴说:“我这鱼是在水中游的, 用不着腿。多一笔少一笔,也差不了多少。”大伙儿笑得直不起腰来,福堂嘴里含着旱烟锅子,早已不见人影。

    福堂写字马马虎虎,生活却有板有眼。福堂从不睡懒觉,每天早早起床,往灶里添把柴火,做两个荷包蛋,或是熬一碗米茶,一个人,慢腾腾地吃。

    福堂记得很清楚,六十岁那年,老伴儿病了,整天抱着肚子喊疼。医生说:“这病,挺麻烦的。”福堂变卖了家里的所有粮食,求医问药,还是没能留住老伴儿。老伴儿走了,生活给福堂出了一道难题。一辈子没在灶台上摆弄过,吃饭成了大问题。

    福堂给儿子大为说:“要是家里能有个做饭的说话的人,就好了。”

    大为说:“和我们一起住吧,我们吃啥,你吃啥,不用你犯愁。”

    “人老屎尿多,整天擤鼻子吐痰,住你家里,也不太合适。”

    “我又不嫌弃你。”儿子嗫嚅着。

    大为还想说什么,又没说。父子的对话在沉默中结束了。

    福堂心想,我下田种地,种得谷子是谷子、糜子是糜子,难道就不会做饭?慢慢学吧,好歹都是饭,吃饱就行了。

    福堂从此再也没有和大为提过这个话题。

    七十岁生日那天,福堂当着儿女的面,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福堂笑着说:“从明年起,我不再种地了。”

    大为长长地吁了口气,父亲总算想开了。

    一晃十年又过去了,福堂还是福堂,腰不弯,腿不疼,耳不聋,眼不花,见人笑呵呵的,只是嘴里找不到几颗硬朗的牙齿。

    太阳爬上东山头,小村醒了。福堂的肩上搭一根绳子出门了。出门干啥去?他也不知道。他在小村生活了一辈子,看着啥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总想上山走一走,踩着厚实的黄土地,心里才踏实。

    深秋的早晨,有点儿凉。福堂记忆中的这个季节,山上还有没收完的庄稼。打谷场上,堆得满满当当,糜子谷子高粱黑豆,散发着浓浓的秋的气息。

    眼下,福堂四处寻找却找不到庄稼的影子,打谷场上杂草摇曳,不再有秋忙的热闹。福堂燃起一锅老旱烟,悠悠地抽,呛得一阵阵咳嗽,满眼的泪花滚来滚去,映射着晚秋的晨光。

    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福堂,种庄稼是一把好手,这倒也不足为奇。玄妙的是,他能预判来年的收成。今年冬天小村的那条河结冰多厚,冬至那天刮什么风,清明节是不是下雨了,诸如此类,都是福堂的参考依据。于是,在耕牛下地前,福堂已经安排好地里该种的庄稼种类。

    起初,小村人也不大相信,觉得福堂神神秘秘,像个大仙似的。事实总能说明问题,福堂种啥啥收,不种啥啥歉收。小村人都服了,跟着福堂学,准没错。家家粮满仓、米满缸,这是硬道理。福堂自己也数不清,拿过县里乡里多少个劳动模范的红本本。

    中秋节那天,福堂去儿子家吃饭。他对大为说:“我不种地了,有些东西,我得传给你。不要让我带到棺材里去,你得好好记着。”

    大为蹙着眉头,颇感为难。这都什么年头了,谁还愿意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事实上,大为圈养黄牛,也是远近闻名的专业户。当然,大为也不能让福堂失望,规规矩矩地坐在土炕上听,不断地点头。这让福堂很是满意,破例喝了几杯烧酒,红润的脸颊上溢出人生的快意。至于大为领悟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太阳升起来了,山上一片寂静。偶有强劲的山风吹来,折断老槐树的枯枝,落在地上。福堂走过去,弯腰捡拾,一根一根摆弄整齐,用绳子捆好。这是烧灶最好用的柴火。福堂感觉晕乎乎的,坐在热烘烘的黄土地上,那是他一辈子春耕秋收的黄土地。福堂靠在那捆枯枝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薄雾轻笼,山欢水笑,小村的清晨踏着鸡鸣犬吠的节奏款款而来。与福堂老屋一河之隔的养殖场,大为正在喂牛。今天怎不见父亲的屋顶上冒烟呢?大为感觉不对劲儿,走进父亲的老屋,屋里静悄悄的。人到底哪儿去了?大为顿时紧张起来。他知道,父亲有脑梗的宿病。

    大为疾步上山。他的父亲在那棵老槐树下安详地坐着,手握旱烟锅子,后背靠着枯枝,脸上凝固着从容的微笑,与脚下的黄土地融为一体,正在做一个不愿醒来的长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篇就通过对福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以及“大伙儿”的衬托,把一个幽默、乐观、开朗的福堂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B、福堂对大为说“要是家里能有个做饭的说话的人,就好了”,是想表达自己很寂寞,想要儿子来老屋和自己居住。 C、小说没有用连贯发展的情节来塑造人物,而是剪辑多个生活场景,将其有机地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世界。 D、小说善于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福堂的形象,比如“深秋的早晨,有点儿凉”“太阳升起来了,山上一片寂静”等,都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2)、小说中儿子大为对父亲福堂的态度具有两面性,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说福堂“正在做一个不愿醒来的长梦”,这个“长梦”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 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破灭。 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 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3)、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 C、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 D、材料一、二分别论述了秦国逐渐走向统一和六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二首(选一)

    李山甫①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注]①李山甫,晚唐诗人。本诗为作者旅滞长安时在寒食节感怀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题目为“寒食”,通篇写寒食时节的景物与心情,不事点染,笔意自然生动。 B、首句写柳枝在春风中向一个方向倾斜,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春时节春风的和畅与柳枝的轻柔。 C、“有时”二句写出清明时节的景物特色,稀疏春雨时有数点沾衣,花未繁盛而有几枝已绽放。 D、颈联写远望长安,千门万户,楼台锦绣如画,郊原烟霞似珠翠,一派奢侈繁华的自然景象。
    (2)、诗的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与前三联写景形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的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两句,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秦和蜀之间自古以来就被隔断,人员少有往来。
    (2)、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道出了诗人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幸,既有自身之苦也有国运之恨,身体和身心都受到了严重摧残。
    (3)、《曹刿论战》中,“ ”两句,写出了曹刿在追击之前的两个特殊行为,为下文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      , 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      。有人把这    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秦汉陵墓的精妙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增强了相当高的水准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木然 相提并论 归功 B、浩如烟海 茫然 交相辉映 归咎 C、浩如烟海 木然 交相辉映 归功 D、博大精深 茫然 相提并论 归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秦汉陵墓的精妙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B、而从秦汉陵墓的精妙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增强了相当高的水准。 C、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D、而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增强了相当高的水准。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欧洲建筑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多以石砌 B、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C、欧洲建筑,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D、欧洲建筑呈竖向耸立之势,多以石砌,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八、语言表达

  • 8. 2021年新春佳节之际,为了防控疫情的需要,国家倡导不出远门,就地过年。高二学生李华通过微信给远在外地的父亲写了一封短信,在格式、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敬爱父亲:

    您来信告知我们为响应国家号召,今年将留在厂里不回家过年,为此,全家人深表同情。爸爸您放心,我已高二了,我会好好听妈妈的话照顾好家弟,同时也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完成老师嘱托的寒假作业。

    此致

    敬礼!

    2021年2月10日

    您的儿子李华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也就是除夕前夜,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顺利进入火星轨道!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火计划”。其实,我国的天问一号早在去年7月23日就发射了,而在太空中飞行了202天才抵达火星轨道!在这之中,天问一号曾出现过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但是天问一号还是顺利地抵达了火星,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祥兆!

九、材料作文

  • 10. 下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就相关话题的讲话金句,请根据金句内容,按要求写作。

    1)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