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下优化检测系列: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能力提升卷(含中考真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1-03-10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

    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 2.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其共同目的是(    )

    A、防范蒙古族南下  B、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C、抵御沙俄的入      D、加强对沿海地区管理
  • 4. 据史书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长城沿线“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回答下题。

    长城增修加固后,长城沿线地区(    )

    A、汉族文明高度发展  B、边疆守备日渐废弛 C、农耕经济不断繁荣        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 5.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成祖迁都北京,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其共同目的是(    )

    A、巩固完善土司制度  B、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C、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D、抵御沙俄的侵略
  • 6.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

    ①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

    ②改土归流在西南大规模推行

    ③一些文人因“文字狱”被处死

    ④锦衣卫在监视臣民的言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 7. 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必须经过(   )正式册封和认可。
    A、西藏政府 B、驻藏大臣 C、理藩院 D、中央政府
  • 8. 明朝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起到强化皇权、奠定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的有( )

    ①废除丞相 ②设厂卫特务机构 ③创内阁 ④迁都北京 ⑤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⑥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9. 苏州地区“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10. 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 11. 明朝时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玄幻小说 C、罗贯中创作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红楼梦》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用武力反抗强权的精神
  • 13.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 14. 明清时期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的最大不同点是(    )


    A、考试的目的不同  B、考试的内容不同 C、考试的方法不同    D、考试的管理不同
  • 15. 下列能体现“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交流特征的著作是

    A、《孙子兵法》 B、《坤典万国全图》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纪》
  • 16.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20世纪50年代,在山西发现了种类繁多、古朴精美的宋、辽、金戏曲文物,有戏台遗迹、戏剧壁画、出土珍品等.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元杂剧也发源并成熟于山西,成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戏”,即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

    A、丰富的戏曲文物,说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B、元杂剧作为元曲的组成部分,发源并成熟于山西 C、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戏”形成于明清时期 D、山西“四大梆子戏”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 17. 清朝大兴文字狱,反映了清王朝(    )

    ①专制集权的强化

    ②在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④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商品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 19.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0.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 21.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 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 22. 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这个帝国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


    A、对外关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中
  • 23. 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这段材料说明(    )


    A、朱元璋设置了特务机构   B、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C、朱元璋设立了廷杖制度  D、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 24.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25.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两百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二、材料分析题

  • 26.

    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等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反映的措施或制度

    措施或制度

    开始实行的朝代

    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

    永乐十一年……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属,属户部。------《明史》

    改土归流

    材料二:实物资料

    (1)、阅读材料一,写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目前我国政府在西藏实行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3)、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发表你的感想。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引自《明季北略》)

    材料二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引自《绥寇纪略》)

    材料三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绢。”(引自《明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怎样的历史背景?

    (2)、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指的是谁?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了榜,以后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医学中。他一面行医,一面研读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他走出家门,虚心求教。有时,他为了采到一种药材,经常爬到陡峭的崖壁上,并亲口品尝,以试药效。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终于完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这部书有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入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

    (1)、“他”是谁?

    (2)、“他”完成的药物学巨著是什么?

    (3)、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 29. 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林使用该方法对第五单元进行了梳理。

    【梳理历史】

    【回顾历史】17-18世纪,英法等国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向工业文明买进,呈现出日渐强大的趋势:与此同时,清王朝却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

    【探究历史】鸦片战争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英法等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着辉煌文明历史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若将要物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录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1)、填写思维导图中空缺的①-④的内容。
    (2)、请根据上述思维导图的内容,帮助小林归纳明清时期的这一社会特征。
    (3)、与欧美国家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呈现出逐渐的趋势。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造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的原因有哪些。
  • 30. 明清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明清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百家讲坛》

    国策

    相关史料

    雍正帝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清代讽刺诗:“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清世祖实录》

    (1)、【说辉煌】:根据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的辉煌。
    (2)、【话凄惨】:根据历史资料卡片,指出明清时期官员、知识分子“凄惨”度日的原因。
    (3)、【论心痛】:阅读下列史料,你认为明清时期有哪些让你“心痛”的政策?选择其中一个评论其后果?
    (4)、【谈回味】:根据上述历史经验,谈谈这些历史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