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下5.1.3《经济的繁荣》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B、到松江可采购大量棉布回北京 C、形成了一些人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D、中国丝绸、茶叶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2. 明朝后期,嘉兴某镇己有20家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C、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3. 以下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的有( )
①甘薯种植 ②工场手工业 ③家庭手工业 ④棉纺织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 明代后期嘉兴某镇已有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5. 读《清代中叶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表》,可知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是(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84
2.86
760.57
2.66
1822
3.73
756.21
2.03
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6. 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A、丝绸、茶叶、瓷器 B、丝绸、水稻、瓷器 C、丝绸、茶叶、水稻 D、茶叶、瓷器、水稻7. 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国,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便想方设法得到薯种并带回家乡种植。甘薯原产于(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8.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是( )A、纺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商业9.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________,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江南地区 B、广州 C、北京 D、中原地区10.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 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1. 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场,商品经济活跃
②北京、南京等传统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
④商人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青花瓷产于我国的( )A、北京 B、南京 C、苏州 D、景德镇二、材料分析题
-
13. 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冯梦龙《醒世恒言》
(1)、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常熟蒋以化记述:“大户张(设置)机为生,小户趁(去往)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早餐与晚餐)计。”
(1)、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时候中国江南地区出现的什么现象?
(2)、这里的“大户”、“小户”分别指的是哪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前身分别是什么?(3)、“大户”、“小户”之间的关系怎样?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
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