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3-0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yīn)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xīn)。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jīng)的笑容,就要(zhàn)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C、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fěi)浅。当他(cù)然长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了一切(yōng)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mù)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B、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斯文•赫定坐着船兴味索然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中往往(常常)语,皆指目陈胜;    秦王色(变化),长跪而谢之曰 B、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欲(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C、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      行(违背)乱其所为 D、皆以(美丽)于徐公;              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不但这些都很微不足道,而且他做得很认真。 B、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它然而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C、当然,他根本就没引起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的丝毫注意。 D、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B、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C、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D、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 6.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分析错误一项的是(   )
    A、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话剧、歌剧有较大的自由,《变脸》就是戏曲,而川剧“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变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表演。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C、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D、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红楼梦》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二、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下面句后括号内对该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B、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仍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说明掌柜没有丝毫同情心。] C、孔乙己道:“跌断,跌,跌……”,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断断续续的回答主要说明孔乙己屡遭折磨,因身体衰弱而说话有气无力。]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我”毕竟入世未深,不像别人那样冷漠,表现了“我”对孔孔乙己的怜悯。]
    (2)、分析文中标号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心理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3)、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最深刻的一项是(   )
    A、表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4)、以周围人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笑与被笑中展现孔乙己与众人的性格特征,使各自的形象更生动、丰富、鲜活。 B、笑声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C、这“笑”充分表现出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D、孔乙己在笑声中走完一生,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剧,作者借“笑”来表达对孔乙己这一封建落后读书人的嘲讽。
  • 8.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2)、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B、“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C、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D、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 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米、宽8米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1)、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
    (2)、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的话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赏析第③段的语言特色。

三、课内阅读

  • 10. 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

    (1)、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A、撰长书以为贽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天子为动 D、可以为师矣
    (2)、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抄借来的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敬,态度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美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4)、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并非一般意义的序言,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勉励后辈努力学习,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C、作者以一个长者身份,虽有板起面孔的说教,更多的是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D、善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文的结论就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四、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3)、选出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最接近的一项(   )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句子默写

  • 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愁云惨淡万里凝。
    (2)、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 感极而悲者矣。

六、语言表达

  • 13.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热闹  斑斓  拥抱  原野  尽情”(不少于三个词),连缀成一句话,并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如果没有借书证,不用着急,只需持市民卡,简单注册后,您的市民卡就具有了借书功能。今年起,泰安的市民所持的市民卡不仅可以在泰安图书馆借阅、退还图书,还可以在泰安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各区县的图书馆进行通借通还,如凭泰安的市民卡也可以到新泰图书馆借还书刊。

    市民卡是由泰安市人民政府授权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的集成电路卡。泰安市市民卡管理中心携手泰安市图书馆,联合打造市民卡图书借阅平台,通过前期业务沟通、设备调试,已完成技术对接与测试。此功能将极大地方便市民借阅书刊。

    请用简练的语言准确的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七、课外阅读

  • 1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

    (注释)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薨(hōng):死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考官直,置末甲。

    ②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

    ③泽兵进至卫南,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④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②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③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八、作文

  • 1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呼救声,一个孩子落水了。他不加思索,跳入水中,孩子得救了。

    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几天后,贵族一家带着厚礼登门致谢,农民拒绝了厚礼。老贵族敬佩农民的善良,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农民很快乐,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那名贵族公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他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请以“快乐”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