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明清前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 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3. 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5.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6.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7.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 D、军权的分化制衡8. 明朝时期,北方延绥镇兵马云集,其军需全赖商人接济,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这一现象( )A、打破了私人对贩盐业的垄断 B、推动了地方商业中心形成 C、抑制了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 D、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9. 据载,(明代)“隆(庆)、万(历)中,闽商大至(镇洋镇),州(指江苏太仓州)赖以饶。今累岁弗登,(棉花)价贱如土,不足以供常赋矣”。这说明当时( )A、棉织品不符合民众生活需要 B、全国经济区域分布较为明朗 C、赋税负担沉重阻碍经济发展 D、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10. 明清之际出现许多恪守名教的爱情传奇作品,一般将其称为名教爱情剧。此类剧目约有六七十种,创作题材多要求才子配佳人、妻妾俱全,仕途上以入翰林、做科道为目标等。明清爱情剧的创作( )A、使读书人的思想渐趋僵化 B、折射出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 C、有利于实现思想界大一统 D、推动了文化盛世局面的出现11. 乾隆皇帝曾在避暑山庄为迎接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举行宴会。当时主管蒙古土尔扈特部事务的官署是( )A、内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理藩院12. 明清时期,朝廷面对传染病流行会减免税粮赋役、发帑赈济以减缓灾情;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也不避疫气施医送药,践行“不为将相,便为良医”的美德;不少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更是主动出资出力,救民济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救灾防灾成为社会共识 B、疫情有助于消解阶级对立 C、儒家思想影响国民行为 D、明清的防疫体系趋于完善13. 下表是《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据表可知当时( )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3年一康熙61年
22
14
50
15
雍正元年一雍正13年
1
0
138
10
乾隆元年一乾隆18年
0
1
178
10
总计
23
14
156
15
A、广州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政府不断放松对外贸易管理 C、沿海地区丧失了贸易自主权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出现14. 清代凡被选人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 )A、强化了特务统治 B、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 D、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15.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16. 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 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 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17. “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一禁令出自( )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18. 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A、内阁 B、军机处 C、礼部 D、尚书省19.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A、 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B、 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 各项制度趋于健全20.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出现的《杜骗新书》在序言中写道:“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交。”该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社会风气发生明显变化 B、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C、文化专制压制士人思想 D、官方教化系统不断强化21. 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 B、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 闭关锁国禁绝限制国际交往 D、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22. 康熙年间,安徽新安人汪文琛在苏州一带创立了“益美”商号,承诺凡有裁缝交来本字号商标的布头即奖励两分银子。“缝人贪得小利,遂群誉布美,用者竞市,计一年销布,约以百万匹。……二百年间,漠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这反映出( )A、苏州发展为清代纺织业中心 B、当地布商之间充斥恶性竞争 C、徽商获得对晋商的竞争优势 D、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23. 明清统治者所主张的是,除非作奸犯科,若民间有纠纷则由个人与宗族一起商量着办。不然,若老百姓健讼成风、人人告状……于是统治者就培养老百姓打官司的耻辱感,并将替人打官司的讼师称为“讼棍”、“讼鬼”,将其列入无赖、泼皮一列予以打击。明清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意在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 B、削弱了法律的权威 C、有利于减少官府执政成本 D、不利于社会的和谐24. 明清时期,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承担了向江南、福建、广东供给粮食的任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货币制度的改变 B、交通方式的变革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土地制度的调整25. 每年央视春晚节目中都有戏曲综合节目,糅合了京剧、川剧、越剧、粤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 B、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 C、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 D、“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26. 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 )A、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27. 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阳明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8.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29. 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 ( )A、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 C、“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二、材料分析题
-
30. 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
——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31. 章学诚是清代的著名学者,主张将地方志纳入史书的范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方志简称方志,是记述地方疆城沿革、古迹险要、人物、物产、风俗的著作。章学诚积极提倡编修方志,并参与或指导一些地方的修志工作,形成了一套编修方志的理论。他提出的修志主张有“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其中所谓乘二便者:地近易核;时近迹真也。这是说要利用两个便利条件,既然是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事情,就应当就近核实,以免以讹传讹。所谓尽三长者: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也。这是说编修方志的人应该具备并充分发挥三方面的长处,“识”即是卓识,对体例有正确的认识;“明”即是对所掌握的材料具有清晰的认识;“公”即是具有公正的“志德”,谢绝一切不合原则的请托。
——摘编自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章学诚的修志主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章学诚 修志主张。32. 材料: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曾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员的横征暴敛。明初刑律,包括律、令、诰和榜文四个方面。《大明律》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此外,朱元璋还法外用刑,将旨意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编成《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详尽地记载了有关惩治贪污、打击豪强以及防止百姓流亡的事例和律令。其中,列有不少酷刑,如凌迟、剥皮、枭首、抽肠、阉割、挑膝盖和族诛等,当时,法外刑讯的机构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这一皇家的特务机关避开三法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它可以任意捕人,加以拷讯、杀害。还实行廷杖,在殿廷上公开杖责因进谏而触怒皇帝或有过失的大臣。《大明律》规定:凡是贪赃白银60两者,皆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在府州县衙门的左面特建“皮场庙”,贪官枭首后均剥皮实草,置于官府公座两旁,作为后任官员的前车之鉴。--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吏治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的吏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