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2.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3. 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5.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6.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并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这种做法( )A、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 B、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 C、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7.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分权制衡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家国一体8. 自西汉文帝起讫东汉末,最高统治者都重视“孝悌力田”,对有突出的孝悌行为,或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者给予钱帛和爵级赏赐,并让他们与三老一起“掌观导乡里,助成风俗”。这表明汉代( )A、克服了选官制度的弊端 B、重视社会基层的民众教化 C、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治理 D、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9. 下表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夷族的记载。这反映出司马迁( )记述
出处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史记·匈奴列传》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东越列传》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秦本纪》
《史记·楚世家》
“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史记·西南夷列传》
A、认识到大一统国家的特性 B、强调华夷有别的天下秩序 C、主张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 D、构建华夷同源的历史叙事10. 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 B、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 C、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 D、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11. 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 )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12. 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13.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以“授命之符”摄行皇帝之事,得到官员和博士们的认同,甚至颂扬。这反映了( )A、外戚集团是皇权的附属物 B、董仲舒的新儒学深入人心 C、专制皇权遭遇挫折和挑战 D、推恩令导致刘姓孤立无援14. 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 )A、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C、在唐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5. 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 侯国租一岁”
A、注重推护中央的权威 B、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16. 汉哀帝时规定诸侯王在非分封地区圈占土地要“罚金二两”,同时又规定占田“皆毋过三十顷”。这一政策( )A、保护商人利益 B、禁止封建剥削 C、维护均田制度 D、稳定小农经济17. “六王毕,四海一”,秦统一全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下列水利工程中与此不相关的是( )A、 “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和,北舟逾岭。” B、“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C、“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 D、“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18.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19. 汉初国家掌握大量的公田,有的赐给勋臣贵族,有的借给贫民,更多的被投资于生产领域。这种措施( )A、有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 B、抑制了激烈的土地兼并 C、破坏了地主土地私有制 D、促使田庄经济迅速兴起20. 表2爵位
待遇
公
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卿
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
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士
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表2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
A、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 B、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 D、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21.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22. 如表为目前“汉代牛耕图”画像石的出土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出土省份
“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山西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平陆枣园
江苏
泗洪重岗
A、直辕犁普及于汉朝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汉朝犁耕形式多样 D、北方牛耕较南方普遍23.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不仅“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而且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主要是由于( )A、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国家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C、文化多元化局面的终结 D、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确立24. 下面是关于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据此表可知,3世纪上半期( )大族
小姓
平民
合计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汉(196-219年)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
曹魏(220-239年)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曹魏(240-264年)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资料来源于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 B、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 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25. 关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最准确的解读是(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26.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体现了(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为政以德”27.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二、材料分析题
-
2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29. 材料:占田不是官府授田,对自耕农来说,它意味着一夫一妇占的100亩私田获得了法律上的承认,而没有占够100亩的一夫一妇可以继续开垦荒地,取得法律所规定的亩数。同时,占田令所规定的课田数又低于占田数,一夫一妇可有30亩的田亩自由经营。对于官僚士族来说,占田令意味他们已经获得的私有土地与佃客、衣食客的数量,在各自相应的等级里得到了法律承认。而没有获得或其数量不足者也依法取得了获得相应土地与佃客数量的权利。它规定了官僚士族可以免除赋役的佃客、衣食客数量,这就意味着在此数额以外的佃客必须向政府缴纳赋税。﹣﹣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西晋占田令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颁布占田令的意义。3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起过,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晚年时担任搜粟都尉,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赵过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代田法。具体做法是在同一地块上进行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既收到轮耕的效果,又不浪费土地。代田法的首要条件是深翻土地,划沟培垅。赵过组织部分“工巧奴”和官吏一道制造出便于深耕的耦犁;发明便于开沟、下种、覆土的耧车等。赵过将新农具分发给负责具体推广的地方长官,通过乡里中“父老善田者”先行应用,并采用代田法进行耕作实验。赵过还主张换工制,把农民组织成组,将有限的工具和牛集中在一起,共同劳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方式后来由都城附近推广到西北边疆地区,昔日荒无人迹的西北边地逐渐成为相对繁荣的农业区域。人们关于“牛者,耕植种万物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的观念也逐渐强化。
——摘编自李智舜《中华经济五千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31. 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 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招,“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刘晏担任盐铁使后,便着手改革盐法。在政府控制盐业的同时,适当注意了商人的销售能力,把私商作为国营商业的必要补充。由原来国家统一包干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政府通过商人卖盐,“寓税于价,”食盐的生产税、流通税包在盐价当中一次纳清,盐价不涨,城乡人民不知不觉地向政府纳了税。商人纳款领盐后,可自由运销,不受限制。为了调动商人的积极性,刘晏“广牢盆以来商贾”,又奏请废除阻碍商人运销的地方官税。商人还可以以绢换盐,既扩大了食盐的销售,又减少了国家为采购绢匹而浪费人力。
——摘编自秦永洲《论刘晏的财政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意义。3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赵过,西汉著名农学家。汉武帝末年实行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方针,任命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赵过为搜粟都尉,主管军事财政,负责农业技术推广。赵过总结改进西北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发明了代田法。赵过推广代田法,采取先试验然后重点示范,最后再普遍推广的方法和步骤,行之有效。代田法主要包括深耕整地、开沟作垄、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等。赵过发明耦犁技术,配合代田法一道推行。《汉书》记载耦犁“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赵过还发明了耧播技术。安装有三根铁耧足的耧犁,并配备可以播种的耧车。待耧播时且行且摇,作物种子从耧车斗中自下,可以“日种一项”。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代田法的普及和推广,赵过推行的代田法实际上是从耕作技术到生产工具的全面革新。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过取得农学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过农学成就的影响。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訾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孙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耕犁,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循吏传》
注:庐江郡,在今安徽省南部。
材料三:1958 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
时代 出土铁制农具种类 西汉(10) 锛(2)、铧(1)、锸(3)、锄(2)、犁铧(1)、铲(2)、镢(1)、耙(1)、镬(1) 东汉(5) 犁(2)、镢(1)、铲(3) ——整理自蒋赴美《京津冀地区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古学探讨》
说明:时代后数字为该朝代京津冀地区发掘出土铁制农具的墓葬数量。农具后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
材料四 据统计,1955年至2009年我国出土汉代铁犁铧201件、V形铧冠25件、铁犁29件、犁壁3件。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新疆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铧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铧冠15件,河南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西汉铁犁铧2件、东汉铁犁铧154件、东汉铁犁6件。
——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铁犁牛耕对汉代农业深耕细作技术的影响探析》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煌”,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水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水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武帝时期,在“春秋大一统”精神的统摄下,董仲舒的“春秋决狱”起到了指导法律实务的作用。公元前51年,西汉宣帝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宣帝亲自权衡评判,定夺取舍。皇帝通过“制话”这种特有的立法权,将经学观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学法典化已呼之欲出。公元79年,东汉章帝召集白虎观会议。会议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议》,简明准确地阐述解释了各种制度及大一统思想的精义,在性质上已是一部高度法典化了的经学著作,使东汉时期立法思想的儒学化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儒家纲常名教的重染下,人们维护伦常的意识远甚于法律。当法律与至尊的经义发生冲突时,便会下降为附属地位。
——摘编自徐世虹《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两汉政府在法律儒学化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法律儒学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