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2. 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3. 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4.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结果
A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B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D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A、A B、B C、C D、D5.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6. 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7.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这两次改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都瓦解了贵族阶层势力 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D、都促进了国家统一8.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9.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利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10.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均输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1.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B、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12.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说“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下列不属于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参加公民大会 C、赋予其选举权 D、发放观剧津贴13.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14.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15. 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否定了罗马教廷神圣权威 C、促使不同于天主教的新教派产生 D、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16. 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17. 19世纪末中国出现的维新思想与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两者在宣传自己思想策略上的相同点是( )A、利用宗教反封建思想 B、通过文学革新推动思想解放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18.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19. 16世纪时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通俗易懂的德语,并提出各国教会应该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政府来管理,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利于当时( )A、国家实现统一 B、民族国家形成 C、民主意识萌发 D、平等观念传播20. “他不懂得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部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闺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述观点适用于评价(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②洋务运动
③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
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久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了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22.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发展后,它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主要是因为( )A、天皇体制中有较大的军国主义思想 B、殖产兴业国家对私人企业大力扶持 C、引进西方工业革命先进的发明成果 D、全盘西化尤其是学习西方生活方式23. 日本地理教科书认为中日两国:清国过于自大,对外国文明不屑一顾,经常在国际社会中失信于其他国家。而我们日本国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文明开化,国力大振,在东亚各国中首屈一指,极为发达。这段文字( )A、没有突破传统日本学观点束缚 B、比较客观了分析了清朝的问题 C、体现日本深受到西方文明影响 D、暗含日本有对外扩张强烈欲望24. 如图是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状况。横坐标是教育发展年代,纵坐标是女子受教育的比例。据此推知( )A、近代日本已经普及了全民教育 B、殖产兴业促进了教育全面发展 C、日本女子社会地位有极大提高 D、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推动25. 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克里木战败﹣﹣农奴制改革
黑船事件﹣﹣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A、西方殖民者对东方侵略 B、亚洲的革命浪潮 C、冲击与反应模式的分析 D、大国的崛起之路26. 大久保利通说:“鼓励人民殖产兴业,国家又不发放低息贷款,产业怎么振兴?人民怎么发展?”后来,政府鼓励成立银行,向私人发放低息贷款。此举( )A、提高了日本的工业竞争力 B、目的在于强化国营企业 C、影响到了日本的土地私有 D、对幕藩体制有一定冲击27. 19 世纪后期“某国”仿照欧洲国家制定宪法。不仅建立了议会还肯定皇帝总览大权的地位,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军官在国内实际掌握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而且它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这里的“某国”指的是( )A、俄国 B、美国 C、德意志 D、日本28. 如图是近代中国新建政治团体的发展图。由此可以推论出( )A、政治团体的增减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B、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清政府对内经济松管 C、低迷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国内的政治状况对政治团体发展影响较大29. 戊戌变法期间有山野村民向皇帝上书,甚至连称谓和排头都不写。而光绪皇帝看后一笑了之。这说明( )A、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B、人民普遍对国事比较关心 C、光绪皇帝急需改革的良策 D、新政激起了民众参政热情30.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该材料( )A、指出变法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 B、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变法脱离中国国情 D、反映人民对百日维新的抵制31. 一战前,俄罗斯媒体大肆宣扬:所有斯拉夫人应当只使用一种语言﹣俄罗斯语,只有一种信仰﹣东正教,只存在一个国家﹣俄罗斯,只有一个领袖﹣沙皇。 只有那些扛起沙皇旗帜并接受俄罗斯语言、法律和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才会被俄罗斯 当做兄弟。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国内矛盾尖锐 C、民主化趋势加强 D、军国主义盛行32.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战败,其原因不包括( )A、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B、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C、国内矛盾的明显激化 D、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33. 作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作者认识到( )A、一战的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一战 C、欧洲在一战前 30 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D、科技的力量发展加剧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34. 一战爆发后,美国官员在解释美国的外交政策时说:“战争看不出任何好结果。如果协约国战胜,结果将会是俄国统治欧洲大陆;如果德国战胜,那欧洲的未来几代之内都将是军国主义专制”。该官员实际上在强调( )A、美国应加入正义的一方作战 B、任何方都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 C、美国应该保持中立获得利益 D、美国应断绝与交战双方的联系35. 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l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这一事实说明( )A、欧洲不再是世界格局的中心 B、法国工人为自身的自由而战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36. 梁启超一直推崇西方文明,但是他于民国 8 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一战的对欧洲的打击 B、新文化运动发展深入 C、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3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下列各项,按当时历史演变的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③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38. 如图漫画的主要观点是( )A、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成效不大 B、美国倡议成立国联,但国联由英法操控 C、没美国参与国联维护世界和平很难实现 D、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势力不足以称霸世界39. 1924 年,美国银行提出道威斯计划: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来源;③第一年赔款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经济受协约国监督。由此可知,道威斯计划( )A、解决了德法之间的赔款问题 B、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是美国干预欧洲事务的开始 D、给欧洲带来了持久和平与发展40. 某一国际条约中规定“缔约各方应个别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这一条约最有可能是( )A、《相互保证公约》 B、《非战公约》 C、《国联盟约》 D、《日内瓦议定书》二、材料解析题(2大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到答题卡上.)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游行。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 W.E.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这两位非欧洲人是指哪两个人?(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 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压迫的人们,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消除的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未被消除的那些流弊,于是人们情绪更加激烈。”
围绕上述材料,自拟观点,选取本学期所学的任意一场改革进行阐释。
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