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同母之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 2.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 3. 有学者指出,历史早期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朝取得了最大成功,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了基石和骨架。材料中的“最大成功”是(   )
    A、废除血缘宗亲和贵族政治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变革王位继承和选官制度 D、确立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秩序
  • 4. 如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水和六年。“诏货王、侯国租一岁”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C、往重推护中央的权威 D、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 5. 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  )
    A、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 B、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 C、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 D、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
  • 6. 汉代以“右”为尊,以“左” 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
    A、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 B、废除了察举制度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推行了郡县制度
  • 7. 唐玄宗时期,命翰林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帮助皇帝对制敕进行起草,并且以此成为了内相。这说明(  )
    A、君权和相权关系有所调整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职能基本已被废除 D、政府选官入仕的途径扩大
  • 8. 有学者研究指出,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早就声名远扬,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学者意在强调(  )
    A、选官制度还没有基本定型 B、皇室干预朝廷人事任免权 C、科举不是选官的唯一途径 D、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渺茫
  • 9. 明太祖针对中外奏章太多,批阅不可能都很细致的情况,谕给事中说:“朕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将为天下之害。卿等能各悉心封驳,则庶事自无不当。”由此可见明初(   )
    A、统治者重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B、给事中有权审核纠正政令过失 C、给事中有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D、中央监察系统渐趋于细密完善
  • 10. 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 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 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 11.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评价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时说:“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他的理由可能是(  )
    A、迁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B、迁都不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C、迁都不利于中国参与海洋开发 D、迁都后明朝长期处于北方边患威胁下
  • 12. 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 D、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 13.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
    A、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 14. 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 15. 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 16. 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 17. 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严重泛滥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 D、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
  • 18. 乾隆年间,广东佛山“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昼夜烹炼,火光烛天”“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材料表明佛山(  )
    A、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B、已经出现劳动力市场 C、冶铁行业分工较细 D、工场手工业较为发达
  • 19. 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20. 1567年,福建巡抚奏请明穆宗开放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得到批准,史称“隆庆开关”。不久开放福建月港,设督饷馆,对外贸易的商船均须在此办理手续、装货出港、入港验货。隆庆开关(  )
    A、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B、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C、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D、为欧洲殖民渗透提供条件
  • 21. 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国天下”,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这反映了(  )
    A、儒家道义观的发展 B、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C、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 D、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
  • 22. 儒家认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在国与国以及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这反映了儒学(   )
    A、崇尚神秘主义人生观 B、主张和谐的世界观 C、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情怀 D、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 23. “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 24.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提出“罢础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第二年,武帝接受丞相田纷的奏请罢蹦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只剩下“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
    A、皇帝好恶决定儒学的兴亡 B、儒学主流地位的强化 C、董仲舒儒学成就不可超越 D、儒学受到高度的重视
  • 25. 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
    A、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 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D、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 26.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C、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追求民主自由,冲击伦理纲常
  • 27. 朱熹向宋孝宗进谏说:“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纯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  )
    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 28. 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泛滥的恶果。这反映了(   )
    A、阳明心学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B、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
  • 29. 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    )
    A、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B、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 C、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D、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
  • 30. 中医学历史上有过三次意义重大的发展高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中问世的《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唐宋年间文化言论自由时写就的《千金方》等针对性极强的医学经典,再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盛极一时的《本草纲目》等医书的诞生。这说明(   )
    A、中医药学发展服务于农耕经济 B、政治局势影响中医学的发展 C、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D、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医学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31题28分,第32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花是在全球流行了3000多年的传染病,大约于1世纪中期传入中国。至迟在16世纪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这一发明本质是令接种者感染一次轻微天花而获得免疫,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毒攻毒”的中医理念。明清时期已经有几十种痘科专书,还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朝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管理出痘人的隔离情况。人痘术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发明,流传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伏尔泰认为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人痘术18世纪初传到英国时,一开始遭到了比较大的责难和反对,被认为是逆上帝的天恩行事。整个18世纪欧洲因天花导致的死亡非常多。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经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从牛痘脓包中取得痘浆接种到人身上,发明了简便安全的牛痘接种术。1805年,牛痘接种术由菲律宾传至澳门,很快遍布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科学家齐长庆在实验室制成此后为中国人长期使用的牛痘苗“天坛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全民种痘,并不断提高痘苗质量,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彻底消灭天花。从全球范围看,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消灭天花运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天花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摘编自孟庆云《从即毒消灾到种痘免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痘接种术发明与推广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痘接种术发明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花灭绝对人类抗击瘟疫的启示。
  •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从中国古代史的三个时期(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