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高手如云的湖北文学界,裴高才以潜心钩沉乡贤“史记”、妙笔多产而闻名。虽然全国各地都有热衷书写本土文化的志士仁人,相关成果也相当可观,但像高才兄如此多产、且影响远及海内外者,似不多见。他的一部一部作品,气象恢宏,既重现出黄陂先贤的光辉业绩,也不断彰显了湖北黄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荆楚特色文化——黄陂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人文精神,做出了蔚为大观的贡献。他的满腔热情、丰硕著述,是湖北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也为书写,光大本乡土的文化事业,竖起了一根引人瞩目的标杆。

    “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名满天下。高才集十数年之功,终于完成《无陂不成镇》这部文化专著,是作者对“无陂不成镇”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进行的系统解读,颇有识见。概括起来,该书的显著特点大抵有三:首先,作者将“无陂不成镇”放在世界的坐标——古代文明带的中轴线北纬30。视域里,结合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过程,进行解读,揭示其文化特征。其次,作者广采博览,旁征博引,在史料开掘上多有用力。通过研读《诗经》《楚辞》《史记》等中华文化经典,探寻“无陂不成镇”的文化源头。同时,搜索考古成果、方志、笔乘以及诗词名篇,从中发现相关历史碎片,并以多重证据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再次,穿插人文掌故与民间传说,叙介“无陂不成镇”现象,文史交融。一言以蔽之,通过探寻文化现象,意在启发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弘扬敢为人先、南人北相的正能量,从而走向文化自强。

    在荆楚文化版图上,黄陂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它孕育了殷商盘龙古城,又是木兰文化与程朱理学的发源地,还是“诗歌之乡”“楚剧之乡”“泥塑之乡”“大鼓之乡”等;既默默创造了“九佬十八匠”走遍天下的奇迹,使“无陂不成镇”的俗语家喻户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乡。今天的大武汉,根基可以上溯到盘龙城;而武汉方言也与“陂调”密不可分(所谓“汉腔陂调”);武汉美食好些也来自黄陂……如此说来,研究武汉,不可不从研究黄陂开始。而黄陂所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迹,显然也与那里不寻常的民风,以及那民风中闪烁的精神有关。黄陂古属楚地,民风必然延续了楚风的热烈、强悍。所谓“敢为人先”的精神,本原于此。所以,才有“九佬十八匠”闯荡世界的美谈,才有黎元洪就任“首义大都督”的传奇,才有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通过读书、考试,或者通过经商改变命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壮伟奇观,才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和“孝义兄弟”刘培、刘洋那样感天动地的孝行义举。同时,黄陂人创造的文化奇迹、商业奇迹、政治奇迹,再次证明了楚人的有才、多才。正所谓:“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

    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这场巨大转型中,“无陂不成镇”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那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小城镇,大问题》,其中关于“小城镇怎样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既然黄陂人早就创造过“无陂不成镇”的奇迹,那么,“九佬十八匠”的成功经验不就依然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吗?

    (选自樊星《元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各地都有热衷书写本地文化的作家,也都有不小的成绩,但其中要数裴高才成就最高。 B、裴高才的作品的文化意义,已经超出了黄陂一地的限制,对研究整个荆楚文化都很有意义。 C、《无陂不成镇》凝聚了裴高才十几年的心血,他对黄陂文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D、《无陂不成镇》的写作目的之一是呼应费孝通先生在三十多年前的思考,以实现文化自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书评,从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评述了裴高才的创作成就和地位,评介本书的文化价值。 B、文章从三个方面——具有世界视域、用力于史料开掘、文史交融来阐述本书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C、文章对裴高才关于“无陂不成镇”文化现象的研究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无陂不成镇”的现实意义。 D、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审视裴高才的《无陂不成镇》这部文化专著,揭示其在荆楚文化中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武汉与黄陂在许多方面都密不可分,所以研究武汉就必须先研究黄陂,黄陂的影响力非比寻常。 B、“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大问题》中提出的问题。 C、裴高才的成功说明,一名作家只有扎根于乡土文化研究、书写本土文化,才能取得丰硕的创作成果。 D、“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这两句话把黄陂的文化精神放在整个荆楚文化的背景上评价,高度肯定了黄陂的影响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高瞻远瞩,布局“脱贫攻坚战”,明确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这块最大短板,党中央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中央的要求和指引下,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立志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带领全体人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编自《中国扶贫》)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众多重大工程和科技成果问世,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生存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凭着肯吃苦、勤学习,2016年加入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的务工人员张滢,从一名普通照护员成长为南里站站长,月薪也从4000涨到6000元。“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就业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增长,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现在每月工资多了700元,又不用交个税了,每年能多攒下3000多元,我所在企业的很多员工都领到了减税红包。”机械公司职工高燕涛说。2018年8月,关系亿万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法完成第七次大修。数据显示,2019年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合计减税4604亿元,使2.5亿纳税人直接受益,人均减税约1842元。持续推进的减税降费,优化了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钱袋子”更加充实。

    “种地越来越有奔头!”河南周口市西华县西华营镇来洼村农民崔金力兴奋地说。5年前,他的小麦地土壤板结、酸化,在当地土壤治理专家党永富指导下,他不断改善土壤环境,今年亩产超过1200斤,平均每年增收1万元。“十三五”期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养老金年年涨,现在每月能领到近2000元,足够支付养老费用。”谈起现在的生活,江西鹰潭市信江新区社区养老中心82岁的娄坝水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截至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 6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多人,一张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正为居民持续增收保驾护航。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多家外国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十三五”期间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埃及《民生报》报道了中国贵州遵义的脱贫工作,赞誉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蔬、食用菌等,发展特色农业,全力做好产业扶贫、特色扶贫,“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约旦《宪章报》撰文说,今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关乎最基层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格外引人瞩目,这不但是中国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人类、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乌克兰《2000报》日前刊登评论员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71年:在实现梦想之路上》,文章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提升民众福祉紧密相连,对中国而言,2020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将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国家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每个人的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汇聚成“中国梦”。

    (摘编自《外媒看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和政府有切实的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有望在2020收官之年顺利完成这一民生工程。 B、张滢从普通的照护员成长为站长,月薪大幅提高,这完全得益于国家的“就业优先”政策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的坚实支撑。 C、工人高燕涛、农民崔金力、82岁的娄坝水老人等人以自身经历感受到了党的民生政策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 D、外媒评价中国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不仅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世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消除贫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国家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脱贫攻坚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相关部门工作落实,做到“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C、外媒《民生报》《宪章报》《2000报》都对中国在脱贫攻坚上做出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报道,并做出了客观的高度的评价。 D、三则材料多角度呈现“脱贫攻坚”工作,既有政策解读、外媒评论,又有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
    (3)、为什么“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拍照

    苏童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拍照。

    七十岁之后,祖父习惯了以算术的角度眺望死亡,对于自己延长的寿命,他很满意。加减法是容易计算的。他五十三岁那年在点心店吃汤圆,被汤圆里的热猪油烫了一下,不知怎么引发了心肌梗塞,送到医院去抢救,结果死而复生,以此推算,已经多活了十七年。再往前的死亡事件是蓄谋的,祖父那一年才四十五岁,突然活腻了,春天他去铁路道口卧轨,人都躺下来了,火车迟迟不来,扳道工豢养的一条大狼狗先来了,祖父素来怕狗,准备好被火车碾,却不愿意被狼狗咬,于是狼狈地爬起来,逃下了铁道。到了夏天,祖父还是想死。这次他选择了水路,是从僻静的西门城墙上跳进护城河的,他以为只要扑通一下,便可简易快捷地投入死神的怀抱,没想到一睁眼,人躺在了城墙下面,一群吵吵嚷嚷的中学生围着他,好奇地打听他跳河的动机。祖父仰视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睛,一时拿不定主意,是该批评孩子们狗捉老鼠多管闲事,还是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他坐起来,对孩子们说了句:一言难尽。然后就爬起来,湿漉漉地走了。

    祖父走出去好远了,听见孩子们在后面猜测他的去向,七嘴八舌的。有个声音说,这个人会不会又去找地方寻死了?祖父看看高处的城墙,看看低处的护城河,又抬头看看天空,忽然朝孩子们的方向折返回来。虽然他的脚步有点拖沓,但他的目光给人以新生的感觉,它像夏日的天空一样,明朗,深远。他向孩子们匆匆地表了个态,算了算了,他说,既然狼狗不让我死,你们孩子也不让我死,那我就活着好了,无所谓,死不了就活着,活一天赚一天吧。

    祖父是个守信的人,从此以后果真断了轻生之念。我们香椿树街上老人特别多,老人大多怕死,怕死的大多先走了。有一年夏天气温反常,狡诈的死神藏身于热浪,在香椿树街上巡弋,一口气拽走了七个可怜的老人。祖父冒着高温酷暑,逐一登门吊唁,发现七家葬礼都缺乏组织,敷衍了事,充满了这样那样的遗憾。最离谱的是码头工人乔师傅家,儿女们居然找不到乔师傅的照片。丧幔上的遗照令人不安,那是从乔师傅的工作证上剪下翻拍的,是几十年前的乔师傅,模样还很年轻,由于乔家两个儿子与其父面貌酷肖,所以,上门吊唁的人们都大吃一惊,死者看起来不是乔师傅,这么看很像他大儿子,那么看又像他的小儿子了。祖父端详半天,心里话不宜声张,出了门便长叹一声,对邻居们说,这个乔师傅太节省了,一世人生啊,省什么都不能省那张照片,容易误会啊。

    一个人无法张罗自己的葬礼,身后之事,必须从生前做起。这是祖父的信条。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祖父都要去鸿雁照相馆拍照,拍了好多年,连邻居们都知道了他的爱好,免不了要与他探讨这份爱好的意义。祖父对邻居们说,你们知道我脑子里有个大气泡的,气泡说破就破,我这条命,说走就走的,到时都靠他们,怎么也不放心,趁着身体还硬朗,就为自己准备一张新鲜的遗照吧。

    拍照的日子是祖父的节日。节日的祖父格外讲究仪容。祖父先去理发店剃头修面,还额外要求相熟的老师傅替他挖耳屎,拔鼻毛。从香椿树街到市中心,以前祖父都是步行,现在老了,是步行加公共汽车,差不多是正午时分,他拄着一根龙头拐杖出现在鸿雁照相馆,衣冠楚楚,神色庄严,那套灰黑色的毛呢中山装上有樟脑丸的气味,皮鞋擦得锃亮,浑身散发着一首挽歌刺鼻的清香。

    (选自苏童《黄雀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详写祖父寻死的经过,表现出祖父寻死做法的“滑稽可笑”,冷幽默或者说荒诞笔法的运用,让读者有举重若轻的感觉。 B、小说中的祖父每年拍遗照,只是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他并不畏惧死亡,甚至有点盼着自己死去。 C、祖父对遗照的执着是因为不放心儿辈对其后事的料理,反映了老人对生活的看法和对待死亡的态度。 D、小说中描绘勾勒的这条香椿树街,其实并不一定是某个南方地域的版图,而是生活的气象,运用了隐喻与象征手法。
    (2)、结合全文,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
    (3)、对小说中祖父为自己准备遗照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加以探究。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乌古孙良桢,字干卿。资器绝人,好读书。至治二年,荫补江阴州判官,寻丁内艰 , 服除,调婺州武义县尹,有惠政。改漳州路推官,狱有疑者,悉平反之。上言:“律,徒者不杖,今杖而又徒,非恤刑意,宜加徒减杖。”遂定为令。移泉州,益以能称。转延平判官,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劾辽阳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卖国不忠,援汉高帝斩丁公故事,以明人臣大义。并劾御史中丞胡居祜奸邪,皆罢之,中外震慑。

    至正四年,召为刑部员外郎,转御史台都事。五年,改中书左司都事,出为江东道肃政廉访司副使。上官一日,辞归。六年,授平江路总管,不拜。八年,复召为右司员外郎。九年,升郎中 , 寻迁广东道肃政廉访使,未行,还为郎中,迁福建道肃政廉访使,中道召还,参议中书省事,兼经筵官。十一年,拜治书侍御史,升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十三年,升左丞,兼大司农卿,仍同知经筵事。时中书参用非人,事多异同,不得一一如志。会军饷不给,请与右丞悟良哈台主屯田,岁入二十万石。东宫久未建,恳恳为言,车驾幸上都,始册皇太子。立詹事院,驿召为副詹事,每直端本堂,则进正心诚意之说、亲君子远小人之道,皇太子嘉纳焉。当时盗贼蜂起,帝闻,恶之,下诏分讨,必尽诛而后已。良桢言:“平贼在收人心,以回天意,多杀非道也。”乃赦以安之。

    十四年,迁淮南行省左丞。初泰州贼张士诚既降复叛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进据高邮六合太师脱脱奉诏总诸王军南征而良桢洎参议龚伯璲刑部主事庐山等从之

    (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泰州贼张士诚既降复叛/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进据高邮/六合/太师脱脱奉诏/总诸王军南征/而良桢洎参议龚伯璲/刑部主事庐山等从之/ B、初/泰州贼张士诚既降复叛/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进据高邮六合/太师脱脱奉诏总诸王军南征/而良桢洎参议龚伯璲/刑部主事庐山等从之/ C、初泰州贼张士诚既降复叛/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进据高邮/六合/太师脱脱奉诏/总诸王军南征/而良桢洎参议龚伯璲/刑部主事庐山等从之/ D、初/泰州贼张士诚既降/复叛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进据高邮六合/太师脱脱奉诏总诸王军/南征而良桢洎参议/龚伯璲刑部主事/庐山等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内艰,古代官员父母逝世后要回家守孝,称为丁忧,丁内艰就是丁母忧,即为母亲守孝。 B、中书,是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 C、郎中,在古代就是分掌各司事务,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D、东官,代指太子,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古孙良桢执法严明。他改任漳州路推官后,有怀疑的案件,一律重新审定,将冤假错案予以平反。 B、乌古孙良桢尽职尽责。他担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时,弹劾达识帖睦迩出卖国家、对君主不忠,援引刘邦斩丁公旧例,来彰显为人臣子的气节。 C、乌古孙良桢仕途多变。升任郎中,不久升任广东道肃政廉访使,没有赴任,回来又担任郎中,升任福建道肃政廉访使,中途又被召回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D、乌古孙良桢心忧朝廷。太子人选很久没有确立,他担心皇上后继无人,诚恳地建言献策,直到皇上驾临上都,才册封皇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律,徒者不杖,今杖而又徒,非恤刑意,宜加徒减杖。

    ②当时盗贼蜂起,帝闻,恶之,下诏分讨,必尽诛而后已。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柳

    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②,梦远江南乌夜村③。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注:①白下门,指古都南京。②黄骢曲,指黄骢叠,曲调名,相传唐太宗爱马死后,命人谱成此曲。③乌夜村,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暗示:昔日繁华兴盛的古都南京,转瞬之间,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美景不再。 B、诗歌借典故抒发了诗人爱而不得的惆怅,以及感叹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存在于梦中的无奈。 C、诗人选取“残照”“白下门”“黄骢曲”等意象以及运用“销魂”“愁”“哀怨”“梦远”等词语,隐含着对过往的感伤之情。 D、这首诗境界优美,意韵含蓄,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物兴情,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全诗以“秋柳”为题,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杜甫即使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的呼喊。
    (2)、李商隐《锦瑟》中运用起兴之笔,以“”两句象征诗人年近半百的人生,兴寄遥深、感情凝重。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发出慨叹,“”两句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小说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贾府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大家庭。作者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    的诗礼之家“    ”的没落过程。《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十分出色,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以王熙凤为例,她置身于贾府复杂的矛盾中,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用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    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欢。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 )。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    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钟鸣鼎食    树倒猢狲散    谈笑风生    捉襟见肘 B、黄钟大吕    树倒猢狲散    谈笑自若    顾此失彼 C、钟鸣鼎食    墙倒众人推    谈笑自若    捉襟见肘 D、黄钟大吕    墙倒众人推    谈笑风生    顾此失彼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暗是一把刀,明是一盆火,她都占全了” B、“两面三刀,嘴甜心苦;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暗是一把刀,明是一盆火,她都占全了” C、“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 D、“两面三刀,嘴甜心苦;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B、不仅博大精深的《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C、不仅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D、《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八、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中国大连、舟山等地,会季节性地出现一种奇景,有些海域在夜晚会变成“荧光海”,只要海浪拍击,或者船桨、手拨弄水面,①。这是因为水里有微小如尘的夜光藻,它在受到刺激时会发出蓝色荧光。夜光藻虽然晚上很好看,②。在它大量聚集的海域,日光下,水面会变成红色,即所谓“赤潮”。赤潮往往在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时发生,会引发鱼虾窒息的灾难。尸体产生的毒素,又会累积在贝类体内。赤潮爆发的时候,沿海都会发布警示,③。所以,夜光藻引发的荧光海,未必浪漫。

  • 9. 观察下面的图画,描述图画内容并阐述其寓意。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不少人来说,提及上课,老师站在写满板书的黑板前口若悬河的画面就会自动浮现。一方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构成了数代人对课堂的共同回忆。但随着教学手段的升级换代,这类画面在实际课堂中越来越少。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93.6%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74.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PPT、投影仪正取代黑板粉笔成为新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多媒体教学日渐普及,传统板书是否还有必要存在?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