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2-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道题,共计48分)

  • 1.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 2. 在21世纪中国的南方某些地区,依然可见“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的鼓励 B、宗法制度的影响 C、儒家文化的传承 D、农耕经济的作用
  • 3.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4.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 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6.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 7.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B、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 8. 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 9. 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    )
    A、皇帝无为而治 B、行中书省事务繁多 C、相权高于君权 D、中书省的权力过大
  • 10.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 11.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 12. 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农业立国,历代周王对农业十分重视。在周宣王以前,国家每年都要举行籍田礼,即周天子带领百官到农田中亲自耕作。据此可知,西周籍田礼的举行(    )
    A、加强了对农业经济的管理 B、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C、体现了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13. 《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
  • 14.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15.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16.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 17.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18.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19. 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一一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
    A、严格限制海外贸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 20.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 2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 22.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
    A、注重技术传承 B、严格制作程序 C、保证产品质量 D、强化市场垄断
  • 23.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 2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25.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D、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
  • 26.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27.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 28.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德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 2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30.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 31.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是指(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二、主观性试题(共3道题,共计52分)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在下面材料中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