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1-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故事相关的人物是( )A、李渊 B、赵匡胤 C、朱元璋 D、皇太极2.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 ( )A、是地方的知州、知县 B、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C、牵制地方官员的权力 D、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部门3. 京剧《铡美案》有句戏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附马爷细听端底……”,其中提到的“开封”即当时北宋的都城( )A、东京 B、南京 C、西京 D、北京4.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5. 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6.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7. 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现地方自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官员贪腐 D、促进社会和谐8. 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9. “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10. 宋太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11. 下列属于宋朝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④ D、①②④12.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C、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D、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13. 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加强禁军将领权力 B、防止武将专权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提高文人地位14.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15. 如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材料三: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目的和表现。(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18. 宋代重文轻武在宋初统一国家的进程中,赵宋君臣继承五代以来政治制度改革的趋势,着手重建中央集权收兵权”开始,改革中央禁军的统兵体制,建立了枢密院-----三衙体制;同时,由中央逐步派遣文官担任知州、通判及转运使等,直接介入地方民政、军政、财政事务,逐步解决藩镇之患。自此,宋朝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赵宋“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赵宋以后,中国历史上几乎再没有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成功者;再没有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发生。但过度集权,造成北宋守内虚外、积贫积弱,1127年康之变,被金人灭国,偏安南方。此后,一大批致力于收复中原的武将崛起,其中最著名的将领就是岳飞……此时,宋高宗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之法:以文制武。
-----赵剑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题号后涂“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题号后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题号后涂“C"。①宋初统治者派遣文官担任转运使掌管中央财政事务。
②宋朝为抑制武将,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开创了帝王与大尖“共治”天下的局面。
③赵构认为岳飞为代表的武将兵权太重,形成对朝延最大威胁。
④南宋统治者认识到重文轻武的弊端,改变了祖宗之法。
(2)、据材料,分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政策有何弊端?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1)、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宋太祖“收其精兵”,关联的历史故事是。(3)、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那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