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1-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汉语之美,美在音韵。汉语是天然的声音艺术。回顾学过的课文,大家对于其中的诵读技巧都有自己的看法。你不认同以下哪个观点?( )A、《春》开篇的“盼望着,盼望着”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所以诵读时应该采用相同的语气和声调,无需层层递进。 B、《天净沙·秋思》的整体基调是忧伤的,应当使用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诵读,以体现诗人独自漂泊的凄冷和孤独。 C、《秋天的怀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句中的“再也”应当要重读,突出“我”对于母亲去世的痛苦和后悔。 D、《散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一句中的“太迟,太迟了”需要重读并放缓语速,以体现“我”对母亲忍痛度过严冬的无比心疼。
二、句子默写
-
2. 语文之美,美在文化。请根据提示,完成默写。(1)、青青园中葵,。 (汉乐府《长歌行》)(2)、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同样面对宽广的江海,古人们却发出了不同的感叹。曹操通过“ , 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展现了大海的宏伟气象和诗人的博大胸怀;王湾通过“ , ”写出江面的广阔浩渺和前行的乐观昂扬;李白通过“峨眉山月半轮秋,”既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又抒发月夜行船的独特感受;孔子则通过“ , ”表达了对时光匆匆、世事变迁的感喟。
三、字词书写
-
3. 正确使用汉字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大家在活动中经过讨论,总结出几个常见易错词。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ù()蓄 ②jué()别 ③咄咄()逼人 ④混()为一谈
4. 汉字之雅,雅在结构。请你用正楷临写以下文字。字里乾坤大 书中日月长
四、填空题
-
5. 汉字从甲骨文到篆字再到如今的简体字,其字形字义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徐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两个篆字。
图1 图2
图1篆字的简体字写法为“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鸟之短尾总名也”。请你结合字形,写出图2篆字的简体字写法并推测它在古代的含义。
6. 汉语之趣,趣在格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藏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地名。请你根据词性相对和“仄起平落”的规则,将以下南京地名两两“配对”。龙蟠里 夫子庙 乌衣巷 中山陵 虎踞关 朱雀桥
①()对 中山陵 ②龙蟠里 对() ③乌衣巷 对()
五、语言表达
-
7. 语文之趣,更在生活,是人的创造和想象赋予了文字符号丰富的意蕴。活动最后,徐老师请大家趣解自己的“姓名”以加深彼此了解,感受语文魅力。请你根据情境完善总结词。
每个名字都是自己的标签,每个人都让这个标签有了意义。
陈星,正在努力成为最闪耀的星;
杨帆,为了发现新大陆乘风破浪;
李想,;
语文如此有趣,何不以你之名,向光而行?
六、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都门霜降日作
[明] 郑茂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①呜咽满边楼。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
【注释】①笳声: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1)、诗句“风雨连朝动客愁”中的“动”字颇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夜霜寒木叶秋”所呈现的画面。七、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谢安折屐①
玄等既破坚② , 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 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③ , 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释】①屐:木头鞋,泛指鞋。②玄等既破坚:指谢玄等人在谢安的指挥下率领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抵御住了前秦的进攻。 ③户限:门槛。
(1)、依据提示,解释加点字在本文中的含义。原文
相关解释
本文中含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本义为就近依凭,引申为因袭、沿袭、原因等。
①
看书既竟
书:本义为书写、记载,引申为书籍、书信、文书等。
②
棋如故
故:本义指缘故,引申为旧的、故旧。
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3)、依据上下文,(乙)文 内可填写的最恰当的字词为(A.欣然 B.徐 C.大笑),理由是。(4)、《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不同门类,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如果要将“谢安折屐”的故事编入《世说新语》,你会选择下列门类中的哪一类?结合内容说明理由。言语 政事 方正 雅量 识鉴
八、现代文阅读
-
10. 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小方、小云和小莹阅读了《朝花夕拾》,他们对旧时的书斋生活特别感兴趣,于是收集了下列素材,并进行了讨论。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②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③“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④“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⑤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⑥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⑦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⑧“人都到那里去了?”
⑨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⑩“读书!”
⑪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⑫“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
《朝花夕拾·五猖会》插图
【注释】画中题字为“关进书房耐寂寞”。
(丙)《读私塾的回忆》
陈从周
①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真是一丝不苟。
②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八岁丧父,母亲对我这个幼子,既尽慈母爱子之心,又兼负起父责,她要我每晚灯下记账,清晨临帖练习书法,寒暑不辍。
③我对老姑丈陈儒英先生是垂老难忘的。父亲去世后,我十岁那年妈妈将我送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插入三年级,但是我家几个弟兄的中文根底,却是老姑丈打下的。他是一位科举出身的老秀才。妈妈将我们几个弟兄托付了他,因此我每天放学后要读古文,星期天加一篇作文,洋学堂外加半私塾。
④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
⑤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索引。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
⑥少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成就及身世。至今老家的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不差。一处乡土有一处的历史,父老们在茶余酒后的清谈,使我得到很多的乡土历史知识,有时我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做点小考证。初中时,我已能参考点地方文献,写些传闻掌故之类的文章,开始投稿。赢得老师的好评,今日看来这些文章当然是相当幼稚的。
⑦我中学时所读的语文课本,大多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教科书,所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古文、语体文。古文中有经书的片段,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晚明小品以及诗词等。语体文有梁启超的、鲁迅的、胡适的、陈衡哲的、朱自清的、徐志摩的。总之,从篇目中已能看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缩影。我早年一度做过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想起来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中了。例如《礼记·礼运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梁启超的《志未酬》:“但有勤奋不有止,言志未酬便无志。”等佳句就起了指导学生怎样做人的作用。鲁迅的《阿Q正传》,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学了后使我认识到旧社会的可憎,父子之情的伟大。还有名人传记,都教育学生要效法好的榜样。而那些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读起来比今天的“流行歌曲”不知要感人多少倍。那时的老师讲得透,学生背得熟,一辈子受用无穷。
⑧以后在大学学习,也没有废弃背书一节。考试时如果没有背的功夫,也考不上高分。
⑨今天大家学外文的劲头是大了,应该说是好现象。然而对祖国的语文,去背的人相对地差劲一些。我曾向中央反映过,考研究生,语文应是主试内容之一。不论哪种专业,大学一年级还是要读语文的,如果没有祖国文字的表达能力,就是说,怀才无口,终等于零。
⑩如今计算机普及了,但不能使人脑退化。现在的电子计算器使用很方便,数据复印固然好,但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仍不能放松。学语文,名篇不背,人脑的记忆功能不就退化了?读书人应尽量利用人的记忆功能,尤其是中小学生,学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
⑪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⑫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啊!
(注: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大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
(书斋之趣)
(1)、小方看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课”十分好奇,不禁和同学们聊了起来。小方:小云,我不太明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句话。
小云:感谢你的垂问。“对课”应该指的是① , 是旧时私塾中为写诗做准备的一种功课。“言”是指② , 我们学过的“③”就是“五言”诗句。
小莹:给你点赞!不过,我觉得“垂问”这个词有点不恰当,你太谦虚了,改成④就可以了。
(2)、除了“对课”,书斋中的读书场景也很有趣,但是小文发现了标点上的一处疑问。小云:书斋生活中师生读书的场景可真有趣啊!
小莹:是的!可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同样是读古文,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加标点,写老师读书的内容不但加了标点 , 还使用了“呢”“噫”“嗬”等语气词?
小方:我想是因为。
(3)、虽然书斋生活很有趣,但是小方和他的同学们有一些疑问,他们进行了下面的讨论。小方:小云,假如让你回到旧时去上书斋可好?
小云:我可能不太愿意。你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一个“只”字,意思很丰富啊!
小莹:是的,这个“只”字,结合上下文我是这样理解的:①。
小方:我在《五猖会》中也有这样的感受,本来是要高高兴兴去看会的,但这时② , 很让人沮丧。后来,我还看到这篇文章旁边配了一幅插图,也是表达了书斋学习生活的。
小云:我的书上没有这幅插图,你能告诉我画了什么呀?
小方:这幅插图是这样的,③。
(4)、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旧时的书斋呢?小文和他的同学们继续讨论。小莹: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旧时的书斋呢?
小方:我给大家推荐我国著名园林艺术大家陈从周先生的一篇文章《读私塾的回忆》。他对书塾教育有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一方面,①;另一方面,②。陈从周先生认为不能“废弃背书”的原因有③。
小云:是的,一分为二来看书塾教育,对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也很有启发。
九、作文
-
11.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木落霜冷,虫鸣果香……秋天,到处有值得回味的乐趣。
请以“秋天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5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