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10-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权力世袭 B、家国一体,伦理治国 C、强干弱枝,血缘世袭 D、中央集权,贵族世袭2.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3.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B、儒家伦理渐趋官方化 C、分封制和宗法制渐趋崩溃 D、君臣关系促进社会变革4.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A、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D、维护统治的合法性5.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受命于天,既寿永昌”6. 两宋是秦以后官员清廉度最高的王朝。从朝廷到地方,从高官到小吏,清廉是普遍追求,贪污乃特殊现象。这说明( )A、程朱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廉洁自律 B、高薪养廉是防止贪腐现象最有效方法 C、商品经济发展可以减少官员贪污腐败 D、地方权力分散可以基本防止贪腐现象7.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扭遗命 文帝 推娶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时 迁丞相 A、汉初太尉掌管军队权力,制约宰相 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 C、汉初太尉因相权过大而得到皇帝重用 D、汉初王国强大,太尉更换频繁8.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文官体制 D、弘扬儒学正统,提高官员素质9.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B、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10. 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 )A、标志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B、有利于缓解皇权与相权的对立 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推动了地方权力的扩大11.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 )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12. 根据下边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C、古代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13. 下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佛教文化的中国化14.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B、对现实社会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15. 《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16. 希腊城邦中最大的斯巴达大约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35万;第二的雅典大约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30万,他们人口太少、财力有限,都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彼此熟悉,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都不相信。据此,城邦体制带来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诞生了西方人文主义 C、君主专制制度难以形成发展 D、促使两个城邦直接民主制产生17. 德国法学家胡果1805年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和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追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 )A、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 B、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应用 C、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现代民法完全源于罗马法18.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A、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B、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D、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19. 下列两部文学作品是中外历史上的名著,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标志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C、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0. 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魅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丝别人的引导就缺乏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热就是自我招致的,”按这种观点,启蒙运动要实现( )A、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B、人人享有政治自由 C、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D、摆脱对他人的依靠21.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法律或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 )A、特点 B、制定机构 C、颁布时间 D、评价22. 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的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他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任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议员的选举受制于英王 C、贵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23. 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宪法应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制宪会议)自己来制定,然后把它交给政府,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然后把它“恩赐”给人民。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制定自己的宪法,那么这个政府也就可以任意改变宪法,从而堕落为暴政。这反映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 )A、反复无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 B、制宪会议要由地方选举产生 C、联邦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 D、制定宪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24.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 B、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C、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2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往——驻广州的五口通商大臣,1859年移驻上海,后改称南洋通商大臣,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划归总理衙门管辖。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B、中央机构逐渐殖民地化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26.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27.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28.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辛丑条约》的影响 B、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C、国内武装起义的影响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29.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机遇 B、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C、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鸦片战争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30. 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一反应理论”论证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西方的冲突引发的,因此断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31.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C、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32. 19世纪50年代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33. 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 )A、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 B、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的移民 C、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 D、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34. 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35. 下图是一幅1916年名为“水中捞月”的政治漫画,水中月亮上有“帝制”字。通过分析该画能够获得的认识是( )A、民国初期社会重建效果甚微 B、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6.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37.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38.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己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B、表明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 C、表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出现了新构想 D、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已经形成39.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40.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二、非选择题
-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材料三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世界大事记
17世纪晚期
英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竭力加强王权,恢复天主教统治,激 化了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同时引起了大土地贵族的不满;1688年辉格党(代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和托利党(代表旧责族利益)联合发动宫廷政变,赶走詹姆士二世,议会通过并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婿和女儿)承袭王位,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再英国正式确立。
18世纪晚期
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 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 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责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晨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20世纪初期
关于“辛亥革命”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 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 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 论一一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是17--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记,从表中各国大事中提取共同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共同信息,史论结合)
4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一一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一一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44. 【历史——选修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以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