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2021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1-0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苏轼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一个人的诗,其实就是走了一遍他的人生。在那些诗里,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鸡声茅店月,①。”(温庭筠《商山早行》)。又如“② , 流水桥旁。”(秦观《行香子》)。你可以品味诗人经历过的人生滋味:如“汉文有道恩犹薄,③?”(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又如“④ , 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你可以读懂诗人感慨过的历史沧桑:如“⑤。”(许浑《咸阳城东楼》)。你还可以明白诗人知晓过的哲理:如“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你更可以像诗人们那样坚定而乐观地秉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如“⑦。”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  bié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③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jìn  gù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④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hài  rén  tīng  wén了。

  • 3. 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让我们长沙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长沙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B、考场上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是我们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C、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D、在寒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 5.        材料分析:有一位记者在采访美国某总统的母亲时说:“您有两个儿子,一位是总统,另一个是种地的农民,作为母亲,您怎么看?”母亲说:“在我看来都一样。”同学们,你对这位母亲的回答是怎样理解的?

二、阅读与鉴赏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人不其忧

    ②博学而

    问而近思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C、“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普通人生性强硬,难以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种人。 D、《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沿用,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①捐:抛弃,舍弃。②哓(xiāo):吵嚷,争吵。此指进谗言。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多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 B、捐之/知之者不好之者 C、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 D、献之/生年月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①“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②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③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④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⑤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⑥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⑦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B、作者认为“看手机”是“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C、作者认为阅读方式早已发生变化,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也应发生相应改变。 D、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没有给出确切答案,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引起人们重视。
    (2)、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

    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的数据告诉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 9. 课外现代文

    《毽子里的铜钱》

        ①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②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③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④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⑤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⑥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⑦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⑧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⑨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⑩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⑪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⑫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⑬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⑭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1)、通读会文,梳理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老人送“我”小山薯—①——②——老人再送“我”小山薯—③

    (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处划线词“愣愣地”的不同含义,及体现的人物心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卖烤山薯老人的人物形象。
    (4)、你认为二婶会补给老人一枚铜板吗?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三、写作题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为了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自选文体;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四、附加题

  • 11.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1)、    以上选文选自(书名),作者是
    (2)、    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