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试卷更新日期:2016-07-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 2.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 3.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 4.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 5.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6.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7.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 8.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

    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

    “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

    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 10.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

    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11.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

    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 12.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

    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

    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 13. 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 14.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 15.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16.

    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7.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 18.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19.

    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20.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 21.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 22.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3. 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 24.

    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图5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5.

    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6.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27.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 28.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9. 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30. 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31. 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 3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 33. 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 34.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二、非选择题

  • 35.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 36.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 37.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 3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39.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 40.

    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 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 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 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 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 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 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 4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42.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 43.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 4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 45.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 46. “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注意:①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②论点应由材料支持③论述要层次分明④叙述要通顺流畅

  • 47.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2)、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48.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2)、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 4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