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2.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试卷1

试卷更新日期:2016-07-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2.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3.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 4.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5. 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 6.

    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 7.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8.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9.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 10.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11.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 12.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 13.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 14.

    图中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15.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16.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 17.

    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18.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 19.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20.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21.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  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 22.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  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 23.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24.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5.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 26.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  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27.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28.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反映出(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 29. 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 30.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 31.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32.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 33.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的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 34.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 35.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 36. 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37.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8.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 39.

    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 40.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 4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 42.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 43.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 44.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 45.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 46.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2)、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

    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47.

    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 48.

    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 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 50.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表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 51.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52.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