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题型复习:09文言文阅读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1-01-04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雪日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B、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C、撒盐空中差可拟(也许) D、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2)、翻译句子。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4)、把大雪纷纷的情景比作“柳絮因风起”妙不妙?为什么?2. 阅读《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第(6)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3. 阅读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③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②女:同“汝”,你。③特:只,只是,只不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顾反为女杀彘/元方入门不顾 B、特与婴儿戏耳/门外戏 C、子而不信其母/则是无信 D、非所以成教也/非人哉(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婴 儿 非 与 戏 也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不亦说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逝者如斯夫
白首方悔读书迟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①从学习态度上来看:《<论语>十二章》“逝者如斯”的比喻,《劝学》中“黑发”与“白首”的对比,都在告诫我们要。
②从学习方法上来看:《<论语>十二章》中,《学而》篇强调“”《为政》篇强调“”;而《劝学》则重在“”。(各用文中的一个字作答)
(4)、《论语》中有不少成语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选文中出现的成语。5. 文言文阅读(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 , 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2)、翻译句子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
(乙)
6. 阅读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与儿女讲论文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B、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有点嘲讽兄子胡儿,认为他的回答没有兄女的好,谢太傅更欣赏兄女展现出来的才华。 C、兄女的比喻“柳絮”一句较胡儿的“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更有诗歌意蕴,情感也更饱满。写出了大雪漫天飞舞之态、春天到来之感和对大雪的喜爱之情。 D、“寒雪”“内集”“大笑”“欣然”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7. 阅读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1)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指勤奋工作。(2)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飞事亲至孝/去后乃至 B、师每休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皆铠以习之/可以为师矣 D、却不受/盛情难却(2)、用三条“/”为下列句子断句。飞 曰 文 臣 不 爱 钱 武 臣 不 惜 死 天 下 太 平 矣!
(3)、结合文段分析表现了岳飞有什么优良品质?8.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带点的词语。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元方入门不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反驳的?这表现他怎样的特点?9. 阅读我愿汝曹①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② ,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③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④。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⑤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⑥无异。汝辈于此,极⑦宜猛省。
(注释)①曹:辈。②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③义蕴:内在的意义。④发越:散播。⑤举:举出。⑥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⑦极:通“亟”,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加温习(温习) B、安可尽读(尽力) C、然后思通其义蕴(通晓) D、极宜猛省(反省)(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但 读 得 一 篇 必 求 可 以 背 诵 然 后 思 通 其 义 蕴 而 运 用 之 于手腕之 下
(3)、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读书的看法。1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请写出由第四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1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陈元方年十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③ , 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绥,安抚。②恣,听任。③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孤往者尝为邺令()
周公不师孔子()
(2)、将文中的画线句进行断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这则故事中,陈元方表现出的个性特点。1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是(朝代)(人名)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2)、翻译下面的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和“”。1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尊君在不()
下车引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舍弃) B、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C、又尝同席读书(品尝) D、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一起)(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向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4)、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元方却“入门不顾”,这也算“无礼”之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5)、结合两个选段的内容,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15. 阅读(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①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②。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下车引之
值胡贼攻郡
不忍委之
(2)、请用三条“/”给划线句断句。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4)、有同学关注了(甲)(乙)两文的出处,提出疑问,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助解答。疑问:两文均是元方与客人的对话,(甲)文编入“方正”门,而(乙)文编入“德行”门,《世说新语》的编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16.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君与家君期日中。(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垂询”是谦辞)(2)、解释加点的词。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17.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① ,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刘 氏 以 己 之 衣 遗 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竞年如是
乡里咸称其善
邻有贫乏者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②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与烛。
(4)、用自己的话说说刘氏有哪些善举。(5)、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该怎么做?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 , 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溯:
②属引凄异 引:
③不及返顾 顾: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19. 文言文阅读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20. 阅读《论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填空。①孔子,名 ,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家。
②《论语》是一部记录的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4)、把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填序号)。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温故而知新。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吾日三省吾身。
讲学习态度的有:
讲学习方法的有:
讲品德修养的有:
2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咏雪》选自《》,文中的“谢太傅”是东晋的政治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3)、翻译下面句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22. 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 , 二人进火③ , 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④ , 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⑧ ,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更相易夺:互相订正补充。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 同“否” B、仿佛志之 志向 C、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D、大人与客语 谈话(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 B、言无/遗失 C、仿佛/志之 D、元方/时年七岁(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从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元方从小就聪明善辩,请你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他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2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④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⑤。”仁祖曰:“坐无尼父⑥ , 焉别颜回!”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谢豫章的儿子。谢豫章:谢鲲,曾任豫章太守。②将:带领。③自参上流:自处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④咸:全,都。⑤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对孔子的学说深有体会,孔子很赏识他。⑥尼父: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乙)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①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②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③ ,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④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⑤ , 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曾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王丞相:即王导。②白:禀告,陈述。③矜持:拘谨。④坦腹:敞开上衣,露出腹部。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尔时语已神悟 丞相语郗信 B、因嫁女与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C、一坐之颜回 坐无尼父 D、访之,乃逸少 去后乃至(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
(3)、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和句子。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元芳入门不顾
③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④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⑤撒盐空中差可拟。
(4)、乙文出自《世说新语》的“雅量”,请根据助读资料,并结合选文内容探究其归为“雅量”的原因。助读资料: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不失名士风流。
24. 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亦说乎 说: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
③传不习乎 传:④必有我师焉 焉:
⑤博学而笃志 笃:
(2)、翻译下列句子。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4)、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2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①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选自《吕氏春秋》,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注释】①己亥:中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来纪年。60 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己亥是 其中的一年。
(1)、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划一处)①得一人之使
夫“己”与“三”相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及其家穿井 ②丁氏对曰
③子夏之晋 ④是己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4)、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共同的道理?26.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戴安道①既厉操②东山,而其兄③欲建式遏④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戴安道:人名,即戴逵。②厉操:磨炼情操,使情操高尚,指隐居。③其兄:指裁逯。④式遏:指阻止害民之事,保卫国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①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家弟不改其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词意隽永的特点,[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乙]文则没有。 B、[甲]文先交代咏雪的背景,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层次分明;[乙]文则先叙事,然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 C、[甲]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乙]文则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志向。 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4)、[甲]文中太傅为什么“大笑乐”?(5)、[乙]文中“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这表明了兄弟二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7. 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①君子之行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④意与日去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28.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尝:曾经,从前。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对子骂/父 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 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 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 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 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4)、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2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 D、屠自后断其股 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30.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并驱如故
②顾野有麦场
③意暇甚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