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1-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    )
    A、美德率先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B、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军备竞赛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 2. “战场上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号挣扎的伤兵和堆积如山的尸体。”这场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马恩河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 3. 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  兴中会 B、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
  • 4. 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替。”该观点的主旨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B、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 C、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 D、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 5. 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这表明(    )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②男女地位不平等

    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6.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7. “圣雄”甘地提出了“不合作”一词,作为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补充和完善。这种“不合作”的矛头主要指向(    )
    A、宗教冲突 B、印度政府 C、英国殖民统治 D、印度国大党
  • 8.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有(    )
    A、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B、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青年学生站在运动前列 D、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9. 武汉,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①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  ②共产党打响了创建人民军队第一枪

    ③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④八七会议号召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吴起镇会师

    ③飞夺泸定桥

    ④甘肃会宁会师

    ⑤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⑤③④② D、①③⑤④②
  • 11. 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全被铲倒在地,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这条河成了“银河”。这是(    )
    A、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 B、生产发展的表现 C、自私自利的表现 D、产品过剩的表现
  • 12.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下报纸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②日本投降矣      ③北平宣告解放    ④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 13. 二战期间的四次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莫斯科保卫战役     ②中途岛海战     ③不列颠之战     ④柏林战役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 14. 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A、中国是世界强国 B、美国肯定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 15. 历史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下列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的胜利结束

    ③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     ④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小明同学做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尺,请指出年代尺中年份有误的历史事件(     )

    A、A B、B C、C D、D
  • 17. 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C、人们群众的大力支持 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邀请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19.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七千人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0. 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了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A、  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D、抗日战争和辛亥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探究题

    某校八年级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近代仁人志士的寻梦之旅”,在全班展览他们准备的相关成果资料,请你也参与进来,完成探究任务。

    ①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②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③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 及。”

    ④洪秀全:“相与正已正人,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1)、任务一:根据下列表格中的类别,填写对应内容的序号

    改革家

    农民起义领袖

    民族英雄




    (2)、任务二:通过以上近代各阶层仁人志士的名言名句,说说他们探索救国之路的目标是什么?
    (3)、任务三:该小组同学在展示中,在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异同点时遇到的困难,请结合相关史实,帮助他们决定。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你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有何认识?
  • 22.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

    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

    ●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

    ●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党主义小组。

    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

    材料三:“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
    (2)、通过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
    (3)、列举史实,论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
  • 23.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70年工业产量世界排名

    1

    3

    4

    2

    1913年工业产量世界排名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世界排名

    1

    4

    2

    5

    【材料二】

        二战前夕,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材料三】1942年,美国提供1800 架飞机、1700 辆坦克准备用于中、缅、印战区;英国在北非战场与德、意作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顽强地阻击着德军的进攻;中国组织赴缅远征军对日作战……这是战时“命运共同体”的一致行动。

    【材料四】

    大战名称 参战国 交战双方 伤亡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个 同盟国与协约国 3000万 1805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60多个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 1.9亿 40000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 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归纳说明二战最终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表格,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异同,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 24.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小明对此非常关心,他针对日本侵华的主要事变,绘制了年代尺,并为此收集了部分时事资料和历史材料,请你参与分析探究。

    (1)、该年代尺中哪一事件不符合主题?请举出事件②中的爱国将领一位。
    (2)、该年代尺中事件①和③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社会是如何看待中国抗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