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2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试卷更新日期:2021-01-03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材料反映的是( )A、百家争鸣 B、民族融合 C、社会动乱 D、改革弊政2. 下图是在今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时期的菜砖画,画面呈现的是两名汉族士大夫正在烧烤食物的场景。此文物场景可印证( )A、魏晋时期战乱频繁 B、少数民族移风易俗 C、烧烤食物是当时宴请客人的风尚 D、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3. 下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可以用于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 B、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交融 C、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D、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4.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A、民族政权并立 B、民族交融加速 C、经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安定6. 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交融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7.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A、史前时代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有(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各民族错居杂处
③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④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趋于消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11.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12. 下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13.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下列关于北方民族交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民族经济交往密切 B、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C、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D、“胡”“汉”观念仍很明显14.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如图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5. 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C、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的汉化措施 D、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条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各种商品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流动着;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以如此细微的孔道沟通、交流、碰撞;各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艺术;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印度的佛陀、伊斯兰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稣也从这里翩然走来……”
材料二: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趋势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材料一中“印度的佛陀”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汉朝传到西域的物品或技术。(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以及它的重要作用。(3)、材料二中“这一趋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杰出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追寻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融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塞外众多的游牧民族乘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南下陆续建立非汉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材料三: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材料四: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2)、材料二中的“五胡”是指五个内迁的少数民族,请写出其中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西晋被它们中的哪一民族灭亡?(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体现为哪两种趋势?(4)、材料四涉及的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改革?材料中“魏主变北俗”采取的是什么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请说说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有何看法?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伟大建筑工程是什么?(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一商贸路线的开通有关?起了什么作用?(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哪一机构,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哪些游牧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怎样的?(5)、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