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12-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每个家庭也许都有一个“口是心非”的父亲。从呱呱坠地到(pán  shān)学步,他爱你,却从不轻易说出口。你成功时他从不夸你,只是悄然离去,心里却开心骄傲;你犯错时,即使只是生活的琐屑,你他的厉声(jié)问也会让你诚(huáng)诚恐,可转过身他比谁都难过。父爱是本书,值得用一辈子去阅读。

  • 2.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闲(bīn)    喝(mé)     寻(mì)     坦荡如(dǐ) B、(qí)     跚(mān)    遒(jìn)     络不绝(yì) C、制(è)      倦(dài)     雕(lòu)    长途跋(shè) D、拥(zǔ)    鲜(yú)      道(suì)     重叠嶂(liàn)
  • 3.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B、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业已:已经。) C、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 D、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执行:实施;实行。)
  • 4. 古诗词默写
    (1)、?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 ,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杜甫《春望》中写“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6)、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写路途遥远,时光易逝,比喻理想难以实现的句子:“
    (7)、《渡荆门送别》写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江水浩瀚,景色壮阔的诗句是:“
  • 5.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以“拙政园”为例详细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B、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又叫作长短句,李清照的《渔家傲》、欧阳修的《采桑子》等就属于词。 C、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史事,《周亚夫军细柳》就是选自《史记》 D、“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其意蕴丰富,如北宋诗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积水空明”的月色既表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表达自我排遣的悠闲与旷达。

二、阅读

  • 6. 名著阅读。
    (1)、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秘密揭示下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将相应昆虫名序号填入横线中。

    ①杨柳天牛    ②蝉    ③蟋蟀    ④螳螂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星期。

    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

    在抓获蚱蜢和距螽时,只需将大弯钩一伸就解决问题了。

    身上有四个振动器,歌声可以传到四百数以外。

    (2)、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分别写出相应的人物。(填人名)

    甲: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蒋介石曾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又曾悬赏8万元要他的首级。

    “他”是

    乙: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颧骨高出。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和旁的行人一起走。

    “他”是

    丙:“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他”是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④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小区隔壁的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蝌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并没说。

        ⑤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⑥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⑦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⑧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⑨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⑩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而疼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被邻居们笑嘻嘻地围观,才是最令我痛苦的。但我没有告诉他这些,一直到四年前他去世,他也不知道我对这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

        ⑪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就像那个让我羞耻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忧伤和酸楚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⑬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位父亲“柔软”的具体表现:

    ①中年壮汉在小区池塘边为孩子费力地捉蝌蚪;

    (2)、把第⑦段中的画线内容改成“一只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摇醒,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后,表达效果没有原句好,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理由。
    (3)、联系上下文,在第⑪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4)、文中结尾写到“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作者为什么认为“疼痛”是一种“柔软”?
    (5)、从词语搭配和表达中心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标题“柔软的父亲”的妙处。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饮茶始于何时

    陈 雍

          ①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这个问题现下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②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探方第8层里发现一个小陶釜,出土时釜内盛有一束整齐的植物茎叶,长约5至8厘米,共有三十多根,像是被煮软的样子。陶釜外面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表明经过火烧。考古工作者把这束茎叶送到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鉴定及切片检测,鉴定检测结果只能确定是植物茎叶,但不能确定具体属种,也就是说,无法判定釜内到底是什么植物。在跨湖桥考古报告里,这件盛有植物的陶釜被称为“中药罐”。后来有人提出这件“中药罐”应当是“茶釜”,而且是原始煮茶遗迹,进而提出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再后来,跨湖桥遗址的这件陶釜成了卖茶叶广告的招牌。我们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目前仍难让人信服。

          ③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世说新语·纰漏》载:“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晋代人已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可见张淏的说法是可信的。

          ④张华《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有学者依据《广博物志》“茶,古不闻食者,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的记载,认为《博物志》的“真茶”应当是“羹茶”,“真”和“羹”字形相近而讹。但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原本有真茶。另外,《尔雅·释木》载:“槚,苦荼。”郭璞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张华、郭璞都是晋朝人,根据他俩的说法可以知道,晋朝时把茶作为羹饮。用茶做的羹饮,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里面要放作料。陆羽《茶经》对此批评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⑤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荼”的记载,推论饮茶始于先秦。《尔雅》记载的只是植物名称,并没有说明这种植物的用途,所以也不能就此说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饮茶。古代文献中关于两汉三国时期的饮茶有零星的记载,学者们更是对考古上的发现寄予希望。

          ⑥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到唐朝时,茶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饮品。那时饮茶,用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放到煮沸的水里,不停地搅动,之后再倒进碗里饮用。宋元时期,流行把茶末放进茶盏,然后再用沸水冲茶末,以激起泡沫。元末明初,用茶末冲茶的方法发生了变革,茶碗里不再是碾压的茶末,而是一片片茶叶,这种冲泡散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进入明朝以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冲泡散茶,宜兴紫砂壶应运而生,于是赏壶品茗成为文人们的爱好。

    (1)、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试分点作答

    (2)、对于“饮茶始于什么时期”,学者给出了四种猜测,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学者的推测

    证 据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

    出土“小陶釜”可能是“茶釜”。



    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

    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


    饮茶始于先秦

    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茶”

    的记载推论。



    饮茶始于唐朝




    (3)、文章第②段中加横线的“这个过程”指什么?为什么文中说它仍不能令人信服?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真正意义上”能否去掉,为什么?

    (5)、把握文章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出土的“茶釜”,证明了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

    ②根据宋朝张淏《云谷杂记》,晋代人以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

    ③陆羽在《茶经》里批评的“羹茶”,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茶。

三、古诗文阅读

  • 9.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校证》)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 , 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 , 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 ,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1)、解释下面画线词的意思。

    ①略无

    多趣味

    气云浮

    ④非驷马追也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3)、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往 来 遥 观 者 常 若 雾 露 沾 人 窥 深 悸 魄。

    (4)、(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
    (5)、请概括(甲)文长江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特点的异同,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四、写作题

  • 11. 阅读以下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学期所学的课文,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人,如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愚公、智叟,还有朱德的母亲、朱自清的父亲等等,一定引发了我们很多的回忆与思考。

    请细细回想自己与他人相处或交往的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提示]

    你可以写一篇传记,选择典型的事件和具体的细节来突出他(她)的特征;也可以写一篇散文,叙述他(她)那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事情,或心底里那些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