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A)

试卷更新日期:2020-12-30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 2. 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
  • 3. 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
  • 4. 下列关于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由神创造的,但也是能够进化的 B、拉马克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达尔文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D、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5. 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
  • 6. 下列关于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种群 B、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的原因 C、达尔文否定了拉马克的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D、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同时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 7. 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两者都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两者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两者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9.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 10. 某昆虫原先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盆地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研究人员从群体中选取100只基因型为Aa的该昆虫,并将它们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该昆虫,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和7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先Aa的个体得到子代出现A啊、Aa和aa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两年时间A基因频率从50%降至10%,昆虫发生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Aa的基因型频率较AA高,说明直接受大风环境选择的是昆虫的基因型 D、海岛上残翅昆虫逐步取代长翅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11. 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 12. 某森林中有一种锥鸡,其雄性锥鸡大多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逐代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锥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B、雌性锥鸡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鸡,导致该性状的基因在后代的出现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锥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存在潜在危险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都是显性,导致后代出现该表现型的概率增加
  • 13. 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 14. 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 15. 在自然界中,狮(2N=38)、虎(2N=38)是不可能相遇的。现在动物园中将狮、虎混合饲养,生出两只具有观赏价值的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狮、虎能产生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 B、自然界中的狮、虎有隔离,动物园中的狮、虎没有隔离 C、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与染色体不能联会有关 D、狮虎兽的产生说明人类可以打破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
  • 16. 朱鹮是濒临灭绝的鸟类,截止到 2020 年 4 月 2 日,我国的朱鹮由最初的 7 只增加到 4000 多只。当前我国的野生朱鹮主要散布在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等地。游客在旅游时观察到游隼击杀朱鹮的场面,专家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常态,人类不能过分干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逃避游隼的击杀,朱鹮易于生出快速飞翔和警觉性强的后代 B、游隼的击杀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人类的干预不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 C、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种群基因库是不同的 D、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的朱鹮之间若存在地理隔离,则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 17. 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18. 某大峡谷中的一个鼠群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种群甲和种群乙,两个种群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b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c可以使有利变异保留,这是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形成的观点 D、只有d过程能阻断基因交流,也才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 19. 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了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B、按照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消亡
  • 20.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二、综合题

  • 21.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
    (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
    (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结果。
    (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 理由是
    (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史氏鲟这种鱼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定向改变,进化的方向由决定。
  • 22. 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其体色由基因A/a控制,眼形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科研人员以灰身棒眼雄昆虫和黑身正常眼雌昆虫为亲本,后代雄昆虫全为灰 身正常眼,雌昆虫全为灰身棒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位于 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昆虫的基因型分别是
    (3)、后代雌雄昆虫相互交配,产生的雌昆虫基因型有种,其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4)、后代昆虫中基因A和基因B的频率分别是
  • 23. 某地A、B、C、D四个湖泊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多年以后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地质变化如图:

    (1)、A湖中的所有鳉鱼为一个 ,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 它们属于两个;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
    (3)、假如c鳉鱼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的个体,已知Aabb:AAbb=1:1(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4. 科研人员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与进化方面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玉米做为实验材料所具备的优点有

    a.比较常见,属于粮食作物

    b.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

    c.雌雄异花,便于母本去雄

    d.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e.子代数目多,有利于获得客观的实验结果

    (2)、早期玉米种群含油量比较低,研究人员从早期玉米种群开始进行了多代选择:在每一代,研究者从种群中分别选出高含油量和低含油量的个体进行繁殖,从1896年到1986年,经过90代选择后结果如下表。

    1896年种群

    1986年高含油量种群

    1986年低含油量种群

    含油量

    4.0%

    20.3%

    0.5%

    ①据表可知,经多代选择后,两个种群个体的含油量存在

    ②该实验结果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玉米含油量的变化是由于人工选择使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③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适应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