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24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0-12-2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的画家是( )
    A、齐白石 B、曹禺 C、老舍 D、徐悲鸿
  • 2. 为了庆祝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学校举行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比赛。比赛开始前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词作者是(    )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徐悲鸿
  • 3. 文学和艺术创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同时,时代的精神也为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下列作品中创作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是(   )
    A、《毕业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国际歌》 D、《黄河大合唱》
  • 4. 1897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开明书店 D、生活书店
  • 5.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齐白石——《田横五百士》
  • 6. 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最强音的是( )
    A、詹天佑 B、冼星海 C、齐白石 D、聂耳
  • 7. 周恩来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歌曲是:(    )
    A、《大路歌》 B、《毕业歌》 C、《义勇军进行曲》 D、《黄河大合唱》
  • 8. 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鲁迅——《骆驼祥子》 B、茅盾——《雷雨》 C、徐悲鸿——《愚公移山》 D、聂耳——《黄河大合唱》
  • 9. 1905年,适逢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触发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电影的灵感,他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若干片段拍摄成电影。这部电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   )
    A、有声电影 B、无声电影 C、彩色电影 D、数字电影
  • 10.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接受银钱、洋圆、呢缎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实业救国 B、断发易服 C、践行民权 D、移风易俗
  • 11. 大公报统计,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其中上海214种,华南124种,江南102种,湖广65种,西南53种,华北168种,西北15种,东北50种。这表明报刊(    )
    A、覆盖范围广 B、报道及时 C、存在时间长 D、内容真实
  • 12.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下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87

    A、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废除科举制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 13. 同学们经常查阅《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申报》报社 C、《民报》报社 D、京师同文馆
  • 14. 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报刊陆续创办,与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时务报》—一维新变法 B、《民报》——中国同盟会 C、《新青年》一一新文化运动 D、《申报》——报道太平天国
  • 15. 一位外国记者在听了一部音乐作品后说:“这个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这部音乐作品的作者是(    )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徐悲鸿
  • 16. 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 C、书店里陈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D、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 17. “诏令改变了隋唐以来的千年大法,奠定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基础,对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这段材料盛赞的是( )
    A、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B、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C、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 D、新式学堂的创办
  • 18.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百日维新”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9. 鸦片战争后,报纸开始在中国出现。民国时期,在延安出版的报纸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解放日报》
  • 20. 中国近代的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面有关近代教育的场景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李鸿章见证了京师同文馆的创建 B、康有为、梁启超参加过科举考试 C、陈独秀参与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D、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讲
  • 21.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缩影,动荡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作品。下列中国近代文艺作品及其作者搭配,错误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B、《愚公移山》——齐白石 C、《狂人日记》——鲁迅 D、《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 22. 20世纪初以后,满腔爱国之情的文学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点燃了精神火炬。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骆驼祥子》——老舍 B、《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C、《愚公移山》——齐白石 D、《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 23.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知道“史实”与“观点”的联系和区别。下列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①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②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下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停办。
    ③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和速成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4.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魏源──《海国图志》 B、詹天佑──京张铁路 C、鲁迅──《狂人日记》 D、聂耳──《黄河大合唱》
  • 25.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创立到清末废除,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
    A、1000年 B、1100年 C、1200年 D、1300年
  • 2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下列属于聂耳代表作的是(    )
    A、《松花江上》 B、《黄河大合唱》 C、《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 27.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闻闻报》 C、《解放日报》 D、《大公报》
  • 28. 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立120周年,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立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五四运动时期
  • 29. 创办于1872年,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是(    )
    A、《国闻报》 B、《大公报》 C、《申报》 D、《时务报》
  • 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孔子的观点中,提现教育公平的是(    )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政
  • 31. 一个外国记者听了一部音乐作品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你认为这是外国记者听了哪部音乐作品后发出的感慨(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白毛女》 D、《毕业歌》
  • 32.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如(    )
    A、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B、赵丹——《马路天使》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郭沫若——《女神》

二、判断题

  • 33.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后更名为北京大学。

三、辨析题

  • 34. 新华书店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

  • 35. 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总算起来,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左右。……正是这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务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中,急剧的社会动荡,外来列强的种种欺凌,战败割地赔款,增开商埠,中国陷入民族危难中,显然它是晚清救亡图存的产物。在酝酿筹办期间,广采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国家教育蓝图,并以政权力量推行各项教育措施。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之门,其开风气之先,树立了全国学堂之表率。

    ——陈滔娜、沈洁《京师大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大学之路探寻》

    材料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

    年代

    小学堂

    中等以上学堂

    女学堂

    教会学校

    1900年以前

    3

    7

    1

    7

    1900-1905年

    34

    13

    3

    3

    1906-1911年

    120

    16

    14

    3

    材料四:国民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教育法令: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文化事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使“中国陷入民族危难”的史实。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成功的主要原因。

    (注:创办年代不详者除外)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学堂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三个教育法令的主张。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与近代哪一事件有关?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