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12-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的一项是( )A、铆钉(mǎo) 粗糙(cāo) 炽热(zhì) 踮着脚(diǎn) 窸窸窣窣(sū) B、包扎(zhā) 流岚(lán) 饥馑(jǐn) 绷着脸(běng) 挥斥方遒(qiú) C、籼米(xiān) 摈弃(bìn) 揳入(xiē) 橘子洲(jú) 爱憎分明(zēng) D、拜谒(yè) 酉时(jiǔ) 分蘖(niè) 刽子手(guì) 忸怩不安(ní)2.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 B、在浮躁的年代,许多人似乎已经淡忘了“一诺千金”这四个字,把诚信这一立身之本抛诸脑后,只关注眼前的自身利益。凭心而论,这只是实话实说,事实胜于雄辩。 C、由于这是进入汛期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我市城乡部分路段积水严重,市交警支队领导亲临直播间坐阵指挥,通过道路视频监控系统,即时调整警力,疏导交通。 D、中秋、国庆双节将至,为切实加强“双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市场蔬菜检测员将运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残留农药超标,就将蔬菜就地消毁。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春秋战国先哲的出现,所代表的已经不是我们文明的发轫 , 而是我们文明的繁盛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处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乙)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孔子非常重要。(丙)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这说的就是孔子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他们都不言而喻地说到,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有过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孔子,才成就了儒学的全体大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 B、发轫 C、承上启下 D、不言而喻(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 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 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 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5. 下列对《高中语文读本》中相关作品的解说,有错的一项是( )A、周恩来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 B、《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表达诗人的人格理想及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闻一多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 D、《说书人》中“我”认为说书人是“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能在人类平凡生活中,另创一个新天地。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劳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遍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做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精神自由的途径。 B、基本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
1946 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 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节选自茹志娟的《百合花》)
乙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坐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衫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节选自铁凝的《哦,香雪》)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虽没有正面写战争,但小说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的战争背景;乙文通过群山间的火车、铁轨及铅笔盒等细节暗示出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印迹。 B、甲文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的细节表现通讯员的纯真和对生活的热爱;乙文借助铅笔盒这个意象表现香雪对知识、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C、甲文通过对通讯员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他的个性;乙文则着重借助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刻画香雪的形象。 D、选文中的通讯员和香雪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都展现出了纯真、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青春风采,都体现了作者对青春及理想人格的赞美。(2)、同为环境描写,甲乙两文画线处文字对表现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3)、甲乙两文叙述人称不同,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三、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乙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今之众人(许多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 C、不耻相师(羞辱)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D、圣人无常师(长久的) 犯笑侮,收召后学(冒着、顶着)(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乎吾后/ 其皆出于此乎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乎 C、而耻学于师/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对甲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B、古文,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道理的文体。(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先提出观点,然后阐述“师”的职责、从师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甲文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甲文作者赞扬李蟠,既肯定了李蟠不从流俗的精神,又借李蟠倡导从师风尚。 D、乙文援引孟子的话,运用今昔对比,含蓄指出韩愈“好为人师”,稍显轻狂。(5)、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②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四、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一二句用反语以形容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美好的春日景色。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发物是人非之感。(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情景默写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2)、《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4)、闻一多在《红烛》中用曾国藩的名言“ , ”来揭示红烛精神的本质。
六、语言表达
-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防,人体不能② , 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_③ , 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1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2020年5月18日宣布,将在该市唐人街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中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将收藏相关书籍和期刊,设立美术和图片展区,提供常设展览和巡回展览等。博物馆还设有工作室,方便举行艺术活动和艺术家驻地创作。这个博物馆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华人怎样在澳大利亚立足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七、材料作文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节约”是节制、约束的意思。“节约”是古时的马具,将马使用的缰绳或皮条穿其而过,以此起到连接作用,使缰绳和皮条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商隐《咏史》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都在告诚人们要节约。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餐饮浪費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你身边有没有浪费现象?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班级召开 “我说节约”主题班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