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12-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画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香/发     戏/高和寡     文断字/博闻强 B、论/蓬     眠/枯拉朽     巍然立/今为止 C、怨/没     贝/金蝉脱     退避三/己为人 D、/泞     膊/尽职守     讳忌医/贤妒能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蕴藏     俯卧撑     好高骛远     循规蹈矩 B、诙谐     霓红灯     溶会贯通     修葺一新 C、箫索     电饼铛     既往不咎     分道扬镳 D、蹊跷     干躁剂     出类拔萃     隐天蔽日

二、语言表达

  • 3.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 , 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 , 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三、句子默写

  • 4. 古诗文默写。
    (1)、蒹葭苍苍,。(《蒹葭》)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居者有其屋”良好愿望的诗句是:
    (4)、告别好友,表达惜别深情各具特色。往往会让我们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真挚情谊;让我们想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的依依借别。

四、名著阅读

  • 5.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小艾同学认为《简·爱》最令人感动的是其中的爱情故事。你赞同她的说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阐述理由。
    (2)、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作答。

    ①联系《西游记》,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目的和经过。

    ②“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五、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外吃饭扫一扫,路边买水果扫一扫,挂号缴费一键结算……出门不带钱包,带上手机就够了。丰富的场景、便捷的服务,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如购买吃穿用方面的生活所需品等;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可以说,移动支付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三)

    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内容,应用场景范围占比70.7%,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安全性,占比为67.5%。

    由此可见,用户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移动支付,也迫切希望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针对人们日常生活接触较多的条码支付,人民银行不久前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为条码支付业务开展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值得关注的是,《规范》提出分类实施交易额度管理,其中基于防替换、防盗刷等因素考虑,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对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执行更加严格的额度管理措施,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者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蔡洪波认为,总体看,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够有效满足绝大部分客户使用条码支付进行付款的需求,基本不影响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体验,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条码支付的安全水平。条码支付规范的出台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合规经营、合理创新、有序竞争,防范资金和信息泄露风险,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1)、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使用移动支付最经常的场景是购买吃穿用等生活用品。 B、越来越多的商家签约使用移动支付,使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C、移动支付在让人们消费购物更方便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D、移动支付在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人们出门都不用带钱包了。
    (2)、说说材料一的图标传达出什么信息?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回答
    (3)、阅读材料三,谈谈《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发布有什么作用?
  • 7.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小题。

    机场的拥抱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②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③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④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⑤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⑥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⑦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味”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⑧“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⑨“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⑩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⑩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①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从人物心理的角度)

    ②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从修辞的角度)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女人的?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以“我”的口吻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8. 阅读《一榫一卯①总关情》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并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一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文章介绍了榫卯的哪几种功能?
    (2)、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六、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画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牺牲玉帛  牺牲:                  ②非不深也  池: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甲)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有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甲)文中鲁国战胜齐国的先决条件是这三个条件中的哪一个?(甲)文中哪一句话能体现这一观点?

七、诗歌鉴赏

  • 10.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从内容、修辞、情感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答。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作文

  • 11. 题目: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③不少于600字。

  • 12. 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

    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

    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

    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