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11-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裂(jūn) B、允诺(ruò) C、锥形(zhuī) D、栩栩如生(xǔ)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煤碳 应接不暇 B、妨碍 胁调有序 C、爱幕 负荆请罪 D、漫游 失魂落魄3. 下列可能与“襦”的读音相同或相似的一项是( )A、霍 B、耍 C、儒 D、雷4. 《论语》中,“默而识之”中的“识”的意思是( )A、记住 B、知识 C、认识 D、知道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爱的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吃得津津有味。 B、在拔河比赛中,同学们众志成城 , 最终夺得第一名。 C、诗词大赛上,张华获得冠军后,同学们众星拱月般围着他。 D、我早已饿得牵肠挂肚 , 但还是坚持把手中的实验做完。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B、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有关介绍动物的书很感兴趣。 C、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医生,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D、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细寻才能看到那些小花。7. 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D、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8.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选项最合适做“浩浩东风常送暖”的下联的是( )A、万紫千红永开花 B、点点红梅江山秀 C、潇潇春雨总关情 D、万事如意步步高9.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书,却无暇细读时可用泛读法。②要想具有广博的
知识,请学会泛读吧!③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阅读方法。④泛读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
识面。⑤阅读与学业联系不大但又有一定帮助的书,也可用泛读法。
A、③②⑤①④ B、④②⑤①③ C、③⑤①④② D、③①⑤④②10. 下面这段文字,其中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8年10月24日,在浩瀚的大海上,雄伟壮阔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②驾
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时间大约1小时左右。③港珠澳大桥的美丽、漂亮,世人有目
共睹,但它背后自强不息的故事,却广为人知。
A、①句中“雄伟壮阔”改为“波澜壮阔” B、②句中删去“大约”或“左右” C、③句中“漂亮”改为“壮观” D、③中句“广为人知”改为“鲜为人知”二、根据要求作答。(13分)
-
11. 看拼音,写词语。
国庆节,我和爸爸来到jǔ shì wén míng的颐和园,观赏了玲珑剔透的 diàn táng , lǐng lüè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美景,观赏了湖中飘逸雅致的dān dǐng hè , 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
12. 根据要求用“生气”写句子。(1)、生气(形容不愉快)(2)、生气(指活力)13. 填空。(1)、古诗中有“音”。你听:“明月松间照,。”(2)、古诗中有“理”。你看:《观书有感》中,寓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3)、劝诫同学珍惜时间,可以引用格言“ , 一日难再晨”。劝诫同学要勤俭,可以引用格言“由俭入奢易,”。(4)、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三、阅读与欣赏。(37分)
-
14.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环保,国家提出全民动手,将垃圾分类。
科学调查表明,一颗普通电池弃入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
用水量,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70亿只。据了解,我国生产的电池有96%为锌锰
电池和碱锰电池,其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废电池无论在大气中还是深埋在地
下,其重金属成分都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日积月累还会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二:
(1)、我国生产的电池主要成分不包括( )A、锰 B、汞 C、锌 D、银(2)、从调查结果统计图看,人们对废旧电池主要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A、投入专门回收箱 B、存放家中 C、其他 D、当垃圾扔掉(3)、废电池无论在大气中还是深埋在地下,会造成、、的污染,给和带来危害。(4)、结合以上材料,正确处理废旧电池的的做法是什么?说出你的看法。15. 阅读《眼睛里的“小精灵”》,完成下面小题。眼睛里的“小精灵”
为什么眼睛能看见东西,鼻子、耳朵就看不见?这是因为,眼睛里住着无数个“小精灵”,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抓住光。只要一碰到光波,这些小精灵就活跃起来,它们先把不同的光波分开,再把光波变成一组一组的电信号,通过每个小精灵身上连接的“细线”,把电信号传向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眼睛就能看到图像了。
抓光的小精灵们住在一层膜上,这层膜叫做“视网膜”,它就在眼球的后面。视网膜的厚度不到0.5毫米,相当于一张薄纸。光线先从瞳孔进入,再穿过晶状体,最后才到了视网膜上,被那里的小精灵们抓住后,又被转换成电信号,也就是电波。
眼睛里的“小精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都是细胞。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很多,有淋巴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眼睛中“小精灵”都是神经细胞,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叫做“感光细胞”,它们身上连接的“细线”叫做“神经纤维”。
人的眼睛中有上亿个“小精灵”,有了它们,人才能看见五颜六色的世界。
(选自《少儿百科》,有删改)
(1)、短文中的“小精灵”是指( )A、眼睛 B、视网膜 C、感光细胞 D、电波(2)、短文主要介绍( )A、“小精灵”的数量 B、“小精灵”的作用 C、“小精灵”的大小 D、“小精灵”的位置(3)、按眼睛看见图像的过程,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横线上。( )光线进入瞳孔,穿过_________,来到_________,被感光细胞抓住转换成电信号,也就是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传向大脑,眼睛看到图像。
A、晶状体 视网膜 电波 神经纤维 B、晶状体 视网膜 小精灵 电信号 C、视网膜 晶状体 电波 神经纤维 D、晶状体 视网膜 电波 神经细胞(4)、“视网膜的厚度不到0.5毫米,相当于一张薄纸。”这句话中“不到”“相当于”能否删除,为什么?16. 阅读《奶奶的义利观》,完成下面小题。奶奶的义利观
在我家乡,有一种习俗,谁家的人病了,熬药后所剩的药渣,都倒在马路上,让别人去踩。据说,谁踩到了药渣,病人的病就会转移到谁的身上,而病人也就随之痊愈了。所以,奶奶总是叮嘱我,见路上的药渣,千万要绕着走,别去踩它。
在我记忆中,爷爷多病,一直吃着中药。奶奶为爷爷熬好药后,偷偷地把药渣倒在院子角落,自己不停地在上面踩,踩完后,又把药渣全部包起来,挖个坑,把药渣埋进土里。奶奶这古怪的行为,有一次被我发现了。我问奶奶,踩药渣不是会生病吗?奶奶怎么踩药渣呢?奶奶说,她想帮爷爷分担一点病过来,让爷爷少些痛苦。
为什么不把药渣倒在大马路上,让别人去踩,而要埋进土里呢?我又问奶奶。奶奶说,自家的人有病,不能不怀好心地让别人家的人也生病,更不能为了自家的人病好起来,而把病痛和灾难转移到别人家去。
奶奶不仅对我言传身教,还善于从小事中启迪我成长。 还记得家乡的村前,有一棵梨树,梨子成熟的时候,就会有不少小伙伴爬到梨树上偷摘果子,每每看到他们总能从偷取中获得甜头。一次,我也不由了“贼”心,见四处无人,便偷偷爬上了那棵梨树,可刚爬一半,就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回到家里,奶奶见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就问缘由。我低着头,满脸通红,见事情瞒不过去,就把偷摘梨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吗?”奶奶问。是呀,我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在小伙伴们中间,我上树本领最强,从来没有从树上掉下过,可这次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那棵梨树的树皮是不是很光滑?”奶奶问。奇怪,奶奶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树上长满了梨子,那是甜头多的地方,甜头多的地方,就有很多人奔着去,所以就有很多小孩子爬到树上偷梨子,爬的人多了,树皮当然也就磨光滑了。在光滑的地方行走,怎么不容易滑倒呢?甜头多的地方,往往有引你上当受骗的圈套和陷阱。”奶奶说。
过了一会儿,奶奶又问:“那棵梨树是咱们自家的吗?”“不是。”我说。“不是自家的东西,你去靠近它,你去偷取它,怎么会不心虚呢?心发虚,腿脚怎么会不发软呢?腿脚一发软,怎么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呢?所以,不是自家的东西,不可以去靠近,否则,只会自寻烦恼,自找苦吃。”
利己不可损人;甜头多的地方,不可靠近;不是自家的东西,莫起贪念,否则,损人的同时,便是害己。奶奶这些朴素的义利观,我一直记着,并一直影响着我。
(选自《意林》2019年第21期)
(1)、奶奶的古怪行为不包括的选项是( )A、偷偷地把药渣倒在院子角落 B、自己不停地在药渣上面踩 C、偷偷地把药渣倒在大马路上 D、包好药渣并埋进土里(2)、奶奶认为“我”从树上掉下来的原因是( )A、上树的本领不太强 B、上树的人多被挤下摔倒 C、被主人发现后摔倒 D、树干很光滑且自己心虚(3)、短文第4自然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B、设置悬念 C、欲扬先抑 D、营造氛围(4)、“我低着头,满脸通红,见事情瞒不过去,就把偷摘梨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表明此时“我”的心情是( )A、绝望 B、兴奋 C、羞愧 D、伤心(5)、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4~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7)、“甜头多的地方,往往有引你上当受骗的圈套和陷阱。”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8)、有读者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显得多余,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四、表达与交流。(30分)
-
17. 以“一场暴风雨”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