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理综真题试卷(化学部分)(北京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6-06-13 类型:高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 2.

    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A、A B、B C、C D、D
  • 3. 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A、抗氧化剂 B、调味剂 C、着色剂 D、增稠剂
  • 4. 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表:


    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沸点/℃

    138

    144

    139

    80

    熔点/℃

    13

    25

    47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 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
  • 5.

    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 .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 6.

    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 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 7.

    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装置

    现象

    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

    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处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A、a、d处:2H2O+2e═H2↑+2OH B、b处:2Cl﹣2e═Cl2 C、c处发生了反应:Fe﹣2e═Fe2+ 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8分)

  • 8.

    功能高分子P的合成路线如下:


    (1)、A的分子式是C7H8 , 其结构简式是

    (2)、试剂a是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4)、E的分子式是C6H10O2 . E中含有的官能团:

    (5)、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

    (6)、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7)、

    已知:2CH3CHO

    以乙烯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E,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 9.

    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3)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1)、Fe还原水体中NO3的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①作负极的物质是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

    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初始pH

    pH=2.5

    pH=4.5

    NO3的去除率

    接近100%

    <50%

    24小时pH

    接近中性

    接近中性

    铁的最终物质形态

    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

    (3)、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2+可以明显提高NO3的去除率.对Fe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

    Ⅰ.Fe2+直接还原NO3

    Ⅱ.Fe2+破坏FeO(OH)氧化层.

    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2+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3O4 . 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2+提高NO3去除率的原因:

    (4)、其他条件与(2)相同,经1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表:

    初始pH

    pH=2.5

    pH=4.5

    NO3的去除率

    约10%

    约3%

    1小时pH

    接近中性

    接近中性

    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

  • 10.

    以废旧铅酸电池中的含铅废料(Pb、PbO、PbO2、PbSO4及炭黑等)和H2SO4为原料,制备高纯PbO,实现铅的再生利用.其工作流程如下:

    (1)、过程Ⅰ中,在Fe2+催化下,Pb和PbO2反应生成PbSO4的化学方程式是

    (2)、过程Ⅰ中,Fe2+催化过程可表示为:

    i:2Fe2++PbO2+4H++SO42═2Fe3++PbSO4+2H2O

    ii:…

    ①写出ii的离子方程式:

    ②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a.向酸化的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PbO2 , 溶液变红.

    b.

    (3)、

    PbO溶解在NaOH溶液中,存在平衡:PbO(s)+NaOH(aq)⇌NaHPbO2(aq),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过程Ⅱ的目的是脱硫.滤液1经处理后可在过程Ⅱ中重复使用,其目的是(选填序号).

    A.减小Pb的损失,提高产品的产率

    B.重复利用NaOH,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C.增加Na2SO4浓度,提高脱硫效率

    ②过程Ⅲ的目的是提纯,结合上述溶解度曲线,简述过程Ⅲ的操作:

  • 11.

    以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0.2 mol•L1 Na2SO3溶液

    饱和Ag2SO4溶液

    Ⅰ.产生白色沉淀

    0.2 mol•L1 CuSO4

    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 mol•L1 Al2(SO43溶液

    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2SO3 .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

    (2)、

    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42 , 含有Cu+、Cu2+和SO32 . 已知:Cu+ Cu+Cu2+ , Cu2+ CuI↓(白色)+I2

    ①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现象是

    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32

    a.白色沉淀A是BaSO4 , 试剂1是

    b.证实沉淀中含有Cu+和SO32的理由是

    (3)、

    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42 , 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

    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被Al(OH)3所吸附;ii.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ii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ii成立.

    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一:

    步骤二:(按图形式呈现).

    b.假设ii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 .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