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6-06-1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以下是古代东方各文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成就,其中搭配错误的是(   )

    A、苏美尔人王国-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B、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汉穆拉比法典》 C、古代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器 D、古代印度-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佛教
  • 2. “梭伦把他指定的法律公布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让所有公民与官员向宙斯发誓遵守这些法律。并为他的立法做了百年不许改变的规定。”该事件(     )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正式诞生 B、适应了民主制发展的要求 C、确立了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 D、构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 3.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  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B、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C、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 4. 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条件有(   )

    ①城市复兴          ②商品经济活跃

    ③市民阶层需要      ④教会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5.

    下图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据蚌埠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讯)蚌埠钓鱼台考古发掘印证了(   )

    A、淮河流域的文明历史悠久丰富 B、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 C、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 D、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很发达
  • 6.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由此可知,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礼乐制度为目的
  • 7. 下列历史事实属于汉武帝“有为”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创设刺史制度      ③尊崇黄老思想

    ④设立河西四郡      ⑤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 8.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瓷器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摹本 D、苏轼《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
  • 9.

    观察下列元代和清代书院分布图(颜色的深浅代表数量的多寡)。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士人干政的强化

    ③行政区划的变革    ④东北西北部文化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0.

    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的办事程序。据此,不能得出(   )

    A、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 B、办事程序较为严密 C、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 D、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
  • 11.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 B、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 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 12.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人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 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 13.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B、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C、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14. 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下列最符合史实的是(   )

    A、战后便利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B、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C、动摇了“大陆政策”的制定 D、掠夺中国原料,弥补自身的不足
  • 15.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A、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 B、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国家 C、人类进入了钢的时代 D、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特别紧密
  • 16. 导致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

    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 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巨大冲击 C、军人占了主导地位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核心
  • 17. 下列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役,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阿拉曼战役         ②中途岛战役

    ③不列颠之战         ④诺曼底登陆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 18.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19. “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

    A、宣传反共反苏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 20. 184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商人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张”。上述史实反映了(   )

    A、  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 B、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 C、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 D、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
  • 21. 太平军占领上海后,清朝海关瘫痪。以下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谨告在华美国商人: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A、美国此举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B、清政府授予列强进出口免税特权 C、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外商利用租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 22. 近代史上,长江中游地区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导致自然经济破坏加剧开始于(   )

    A、19世纪40、5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80、90年代 D、20世纪初
  • 23. 19世纪80—90年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  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B、割让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 24.

    下图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 25. 李鸿章曾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③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6.

    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明治维新对知识分子的吸引            ②甲午战争失败对国人的刺激

    ③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                ④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27.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人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28.

    下图所示的纸币(纸币上的文字晋察冀边区银行一百元),最早可能发行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建立初期
  • 29.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大量增加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 30. 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口号,按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面红旗                   ②造反有理

    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 31. 我国古代,人们称月食为“天狗吃月亮”、称彗星为“扫把星”,赋予某种不祥、凶兆的意思,其根本原因在于(   )

    A、自古以来流传的种种不祥凶兆的传说 B、统治者的宣扬与欺骗 C、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 D、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 32. 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作用 D、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 33. 卢梭认为:“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是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为其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下列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国家是确保自由的唯一条件 B、公共意志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前提 C、个人自由要服从公共意志 D、自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 34. 下列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共同点表述,最准确的是(   )

    A、都是为了获得自由的劳动力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都是由最高统治者颁布法令 D、都让农奴、黑奴无条件获得解放
  • 35.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庭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至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卡斯特罗在此想表达的主旨是(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制止

二、综合题

  • 36. 中国古代的“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如何?当时“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因素。

  • 37.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 38. 西方史学家认为:“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19世纪的世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请结合资本主义世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这一观点。

  • 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告读者”部分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

    (1)、根据材料,该书出版的主旨是什么?大约在什么时候出版?

    (2)、结合所学,(法租界)“有自己的独立生活”指的是哪些方面内容?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综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租界的影响?

  • 40. 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