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11-0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振兴中华需要有先进文化,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而不懈努力,如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行者。这说明魏源等人认识到了(     )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2. 中国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在现代世界演绎其合理内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这些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润泽的伦理品质,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在世界各地也激发了诸多共鸣,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材料说明(    )

    ①文化的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中华文化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 诗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4.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唐代,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从此角度看,盛唐诗人的成功在于(    )

    ①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民族观

    ②发挥个人优势,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③贴近生活实践,形式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④提炼普遍人情,深度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 为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必须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加快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研发,推动我国中药制造技术迈向高端水平。要点燃中医药行业的生命力,需要(   )

    ①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以先进技术支撑中医药的发展

    ③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经济政治融合发展

    ④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6. 数千年中华文化提供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中华料理、养生医药、建筑样式、传统节日、民族民间艺术、体育、礼仪,尤其是文字书法……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即使在西风强劲的环境下,人们也日益认识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可贵。这启示我们要(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7.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必定崇尚英雄。为展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主旨,央视推出大型原创寻访纪实节目《闪亮的名字》,通过真实寻访和明星化身英雄场景重现的方式让观众看到英雄,了解英雄、崇敬英雄。以下对寻访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寻访英雄,既是对初心的叩问,也体现着个体的良知和时代的温度

    ②寻找英雄,是尊重英雄,重新书写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③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④中华优秀文化植根于英雄精神之中,铸就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 《诗经》中“夙夜在公”、贾谊“国而忘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
    A、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童史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 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 )

    ①哲学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10.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对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之所以要重视哲学的研究,是因为( )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B、凡是哲学都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C、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11. 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
    A、都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B、都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 12. 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是具体科学产生的基础

    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春秋时代的《管子》一书也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观点。上述两种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 14. 从唯物主义自身的历史演变来看,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完成了由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正确认识了世界的本质 B、反对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 C、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承认意识有重要的反作用
  • 15. 随着高考和中考临近,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在中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心理专家认为,考生这种行为是一种心理减压方式,但切勿过度迷信。从哲学角度看,考生的这种思想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 16. 2019年9月25日至28日期间,微信用户在启动微信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这是遥感领域红外光谱技术的一场革命,其背后有着我国科研人员15年的坚持与付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风云四号”轨道气象卫星是相对静止的,不是运动的

    ②“风云四号”轨道气象卫星既是静止的,又是运动的

    ③微信祖国全景版是地球固有的根本属性的表现形式

    ④微信祖国全景版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敢于创新的结果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17.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

    A、世界的物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18.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这句千古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这里强调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情感

    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9. 诗人艾青的自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恰恰是随着每个人的出生早早便扎根在乡愁里,凝结在故土的草木中。诗人艾青的自问体现了(    )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③乡愁取决于诗人的感悟和情感

    ④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并努力实践这一原则: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修饰性从句,避免代替读者作判断、下结论,而只是用准确生动的名词与动词描绘场景,讲述故事,将“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传达给读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再思考。他的作品深邃隽永,耐人寻味。下列对“冰山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应注意尊重读者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文学作品应努力避免用作家自己的创作意图影响读者

    ③读者阅读的过程应是积极调动自身主观因素与作用形成个性化契合的过程

    ④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真实还原作品中场景与故事的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1. 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有科学家预言,将来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体现了(    )
    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 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 22. “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3. 曾经,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的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物质存在形态。材料表明(    )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发展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4.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揭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奠定了分子基础。这说明(    )

    ①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被推翻

    ②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③人类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④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设计和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25.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这启示我们(    )
    A、真理都有相对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必须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任何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 26. 欧洲航天局借助“盖亚”空间探测器,对银河系超过10亿颗恒星进行高精准度“扫描”,科学家将“盖亚”探测器提供的恒星数据与欧洲航天局20世纪90年代发布的“依巴谷星表”和“第谷2星表”相结合,对它们共同显示的200万颗恒星进行深入分析,测算出这些恒星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

    ①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②认识对象的具体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③科学探索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④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8分)

  • 27. 材料: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这样,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授予“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科学精神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了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大胆创新、把造林保护和生态利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重建了塞罕坝生态系统,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造福人类。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说明塞罕坝人的做法。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等12集短片,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节目一经播出,反响巨大,好评如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成功之处加以分析。

  • 3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思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直面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时代潮流、引领时代前进的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的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