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40:寻觅社会的真谛

试卷更新日期:2020-10-3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人

    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 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 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 4. 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这体现了(   )
    A、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B、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
  • 5. “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公报》,以高达77次的频率聚焦“制度”一词。其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明确其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之所以强调经济制度建设,是因为(   )

    ①这有助于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③制度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推动作用

    ④它是遵循社会基本规律、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 2018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的讲话中指出: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我国(   )

    ①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高瞻远瞩,善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③顺势而为,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④以人为本,以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根本立足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9.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这将有助于构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政策、路径和举措。上述做法:(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造安全“防火墙”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利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信仰、信念、信心,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力量,推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基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1. 战“疫”之下,生物安全立法急需加快补齐短板。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变化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的调整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 有人认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多半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土风歌谣,经过加工润色而成。《风》的来源体现了(   )
    A、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变革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来自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来自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应对。这种制度自信(    )

    ①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②能调动人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③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促进思想进步   ④能促进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有利于依法保障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等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
    A、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 B、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状况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D、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 15. 建设生态中国与幸福中国,需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让中华大地天长蓝、水长清、人民生活更美好。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能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

    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6. 2018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探索启动“租房落户”政策,不再实行“购房落户”。这对促进创新企业引进人才、稳定住房价格、完善市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依据在于(    )

    ①辩证否定和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从唯物史观看,这体现(    )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在社会变革中具有决定性力量

    ③当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我国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从自发到自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这一论断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④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 2020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主要对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项目涉及的行政法规以及实践中不再适用的行政法规进行清理,为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整生产关系

    ③变革社会的实践具有能动性特点

    ④变革上层建筑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 2020年3月 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0.5至1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亿元,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根源于实践的社会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

    ③银企间既对立又统一, 有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1.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进一步为科技战“疫“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 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这启示我们(   )

    ①艰苦努力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③要战胜疫情仍然需要全国人民努力“答题"    ④经历艰辛和曲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2. “从国外回来,入关时需要配合做什么?”“想喝早茶很久了,老字号餐饮恢复堂食了吗?”百姓事无小事,疫情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只有从人的每一个小需求出发,落脚到人的每一个小体验,才能让社会治理真正有广度、有精度、有暖度。这给我们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哲学启示是(   )

    ①把群众需求作为衡量社会治理工作的根本标准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群众合理诉求

    ④自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3. 日前,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推动各类主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

    ①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②是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重大举措

    ③说明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4. 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祖国大地提供着最丰厚的精神营养,人民情怀,植根于真诚的醇厚滋养。从梁家河、正定、宁德、十八洞村等,一串足迹串起不同的地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民情怀”体现了习总书记( )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④把维护群众意愿作为理想追求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5. “如果没有每一个你,中国不会这么了不起!”一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如果没有你》微视频刷屏朋友圈,一句朴实的话戳中无数人的内心。有网友留言:“回望昨日拔山涉水的艰辛,才会感叹亿万劳动者史诗般的奋斗创造。“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主体力量

    ②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

    ③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④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发展的奋斗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事异时移,法随时变。这是一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民法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与时俱进,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民法典聚焦百姓关切,强化保护人民权利,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法治保障。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的保护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编纂民法典作为重大立法任务,民法典立法大幕开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大到国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小到高空抛物、“套路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几乎所有民事权利保护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编撰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识,要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还需要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和实施,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1949年10月,当时的右玉县委书记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向风沙宣战的发展思路,就此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7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充分发挥智慧才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树木成长规律,摸索出了一些土洋结合的科学造林方法;从外围到中心,层层治理、逐步设防,在黄沙洼上营造大片林,阻挡了风沙前进的脚步,创造了树进沙退的绿色奇迹,书写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种树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右玉县委领导班子集中群众智慧,提出农林牧副同步发展的理念,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右玉县最具优势的经济发展推动力。

    2020年5月,习近平在山西省考察时指出,要发扬“右玉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右玉人民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2)、某班级拟开展“学习右玉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的主题演讲活动,请列举两条发言提纲。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0月28-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标定方向、描绘蓝图。

    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地位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时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现阶段我国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 3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高度评价余村下定决心关闭矿区、全面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对村民说,余村现在已经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要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芝麻开花节节高。

    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引与基本遵循。

    ◆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贡献

    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行动和成绩的贡献。从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实施到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从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将绿色发展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八大行动”,中国同世界各国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局面。面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考题,中国以身作则进行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在阵痛中前行;面对以邻为壑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国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政策对话、人员培训、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

    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理念和经验的贡献。共享单车、光盘行动等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库布其、三江源等生态样本的成功经验,生态补偿、环保督察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什么会历久弥新。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贡献”这一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也可以综合论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