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1:百舸争流的思想

试卷更新日期:2020-10-3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2. 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实际历史条件出发,来制定方针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哲学基木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3. 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 4. 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一书中如是说:“希腊哲学似乎是从一个荒谬的念头开始的,它始自这个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和母腹。真的有必要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个命题吗?是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个命题就事物本原问题表达了某种看法;二是这种表达并非比喻或寓言;三是它包含着尽管是萌芽状态的——‘一切是一’的思想。”尼采认为( )

    ①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要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中实现发展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水是本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 “气”和“理”都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朱熹却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前者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后者错误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两者观点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回答

    ④两者观点决定着各自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在蒙昧人和低级野蛮人中间,现在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要对自己出现于他人梦中时针对做梦者而采取的行为负责。”下列说法与材料所涉及的哲学问题相同的是( )

    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③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 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在人类的认识问题上,柏拉图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柏拉图哲学的基石坚持了正确的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

    ②柏拉图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③在哲学的基本阵营上,柏拉图站在唯心主义这一边

    ④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的,但认识论是错误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 8.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其演进顺序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 9. “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下列与该观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形态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世界是理念的种子    ③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 荀子,战国时代韩国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以下观点中最有可能出自他本人的是(    )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11. 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所依”;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这两种观点(    )

    ①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中,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

    ①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

    ③客观地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3. 《庄子》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    )
    A、体现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B、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4.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下列能够反映这一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5.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这也意味着人类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的眼界更加开阔。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射电望远镜是对宇宙的能动反映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科研人员的认识发展是无限的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6.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选项与这一观点相对立的是(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②事物的状态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17.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下列与之观点一致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物理不外于吾心 D、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 18. 我国西周初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即道德是天命得失的根据,夏商因“惟不敬厥德”而灭亡。战国时期苟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天命靡常”与“天行有常”之争裨上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②我国古代就有对思维与存在问题的思考

    ③“天命靡常”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

    ④哲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反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 关于命运,我国古代思想家有不同论述。《论语•颜渊》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知命”。墨子提出“非命”,认为“寿夭贫富,安危治乱”,不是先天命定,而是可以通过人力来加以变更的。孟子主张“立命”,强调努力尽人的本分。庄子主张“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王夫之提出“造命”,认识和追寻事物的必然性,人就可以主宰命运。材料中关于命运的各种观点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是(    )
    A、孔子的“知命”和孟子的“立命” B、墨子的“非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C、孟子的“立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D、孟子的“立命”和庄子的“安命”
  • 20. 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C、物质和意识是否能统一 D、实践和认识能否相一致
  • 21.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与物质相互分离

    ③二者都有唯心主义倾向,都坚持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以主观精神为唯一的实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2. 有人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与此观点属于同一种哲学派别的是(    )
    A、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D、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 23. 伟大的科学巨人斯蒂芬?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 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斯蒂芬?霍金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有:(   )

    ①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②精神生于 道,形本生于精

    ③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4. 《三国演义》中,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了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董卓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曹操的机智体现了:(   )

    ①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法的思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5.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时代发展、人民期待的精准把握和呼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下列观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理相反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物是观念的集合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二、材料分析题

  • 26. 材料一 “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 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各自属于哪一个哲学思想?

  • 27. 材料一: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材料二:西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认为:“心者,万物之统也。”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哲学家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二者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观点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它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我国对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在试点实施的过程中遇冷,有些地区的生育率不但未升反而持续出现负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人口质量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优化生育”这一新提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意味着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的旧时代即将落幕,优化生育和人口优化的新时代即将开启。优化生育的内涵至少包含了生育决策的优化、生育过程的优化和生育结果的优化。为此,需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系统完整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认识。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哲学的物与西方哲学的 thing,其差别在于,西方之 thing的根本由物质构成,中国之物的根本由气构成,物内蕴着气。

    材料—: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曰:“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气成为宇宙运动的原发点。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讲,中国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即中国宇宙的根本性。

    材料二:在气的宇宙中,具体之物与宇宙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气的关系。具体事物由形气构成,但根本是气。气成就了中国宇宙的整体性。由于具体之物的气与宇宙整体的气内在关联,人可以通过前者而认识到后者。孟子的“尽心知天”,庄子的“以天合天”都建立在这一“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的基础之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年谱》,同样建立在人之气与天之气的同一上。由气而来的宇宙的整体性,让中国哲人深深感到宇宙的可把握,因此对天人合一充满了文化的信心。

    (1)、中国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说明中国哲人为何对天人合一充满了文化的信心。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人们仰望浩瀚无边的星空时,人们会不自觉的问道:“美丽的嫦娥真的存在吗?每月的农历十五天上为何一轮圆月挂在梢头?”人类对于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满足,还想要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追求无穷无尽的宇宙尽头,而这一切催生了航空航天业的发展。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地球,并绘制了一副月面图。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第一次完成探测器硬着陆月球,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探测器零距离认识地球。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陆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登月活动,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为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2016年,中国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拍摄的全部图像数据,其中包括数以千计此前从未被公开过的高清彩色月面图像。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嫦娥四号将对月球背面环境进行研究,对月球背面的表面、浅深层进行研究,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分析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带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