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2讲《宋明理学》
试卷更新日期:2020-10-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2.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3. 朱熹曾指出:“仁义根本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末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4. 程颢、程颐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谓之“天职”。“若致些私吝心在,”,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因此要学会节制一己之私利的“人欲”这表明二程( )A、主张克己复礼 B、倡导格物致知 C、重视道德修养 D、强调知行合一5. 有人说:“王阳明揭思想解放之序幕,高举破除偶像反对权威的旗帜。”下列言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D、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6. 《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由此可见,朱熹( )A、肯定了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B、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C、指出秦始皇变法奠定了后世的法律基础 D、从君臣关系去思考后世沿用秦制的原因7.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8. 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A、“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C、“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9. 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10. 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钱乘旦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11. 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12.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多元化13.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来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A、秦朝 B、汉初 C、宋代 D、民国14. 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的传播 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15. 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A、宋代开始出现妇女缠足现象 B、宋明理学推动妇女缠足比率上升 C、明末以来妇女缠足比率持续下降 D、民国成立后妇女缠足现象彻底消失16. 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17. 下表是唐宋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表中数据反映出( )
A、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 B、两宋时战乱仍频繁 C、两宋时儒学有了新发展 D、宋代妇女地位低下18.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C、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D、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19.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20. 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制。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A、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 B、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C、统治者不重视儒学发展 D、理学并未形成系统21. 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22. 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此( )
A、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C、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23. 戴震(1724-1777):““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材科反映了( )A、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以理学的现实作用 C、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的刑罚 D、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24. 明代王守仁对“理”“欲”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导致了“天理就是人欲”观的流行;清代戴震则提出“理存于欲,遂欲达情”的主张。这些主张( )A、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C、折射出文化专制政策的放松 D、反映时代发展对僵化思想的冲击25. 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忽视了对先秦孺家经典的传承 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26. 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27.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下列对宋明理学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②成为南宋以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③明清时期贞节烈妇的增多凸现了宋明理学在社会领域的消极影响
④文天祥和林则徐等人的气节和爱国情操是宋明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正面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8. 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 D、空谈义理的浸染29. 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既是人性也是天性,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只要人们能尽力地扩充自己先天所固有的“善心”,即认识本性,同时也就是认识了天性。孟子的这一思想( )A、形成了天人感应的观念意识 B、形成了儒学伦理的基本体系 C、赋予了汉代儒学神秘的色彩 D、得到了宋明理学的继承发展30. 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A、立纲纪以求稳定 B、循理性而求王道 C、正君心以申民本 D、省刑罚而薄税敛二、材料分析题
-
3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股,向宋孝宗面奏三扎: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吏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被斥为“伪学魁首”。有人竞提出“靳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朱熹》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政治主张的背景。(2)、结合朱熹一派的政治命运分析理学在当时的地位。32. 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札《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患,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一擴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刖,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摘编自刘字《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33.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