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试卷更新日期:2020-10-28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2. 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3. 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追切性4. 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5. 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6.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7.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落后的农业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改革( )A、重点在事关民生的农业领域 B、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 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8. 1929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在当年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0.1%,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工业化方针的实施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9. “叛乱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遍及全国,反对苏维埃的叛乱和干涉势力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而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苏维埃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10.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主要表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D、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11. 苏联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 ,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地位。苏联的经济发展(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构建了两极格局新秩序 C、推动了新经济政策走向成熟 D、助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2. 有学者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依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B、改变了当时物资缺乏局面 C、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D、得到了俄国民众大力支持13.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这种观点( )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C、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14. 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15. 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与美国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16.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17. “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材料描述的政策( )A、集中物力财力等保卫新生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农民耕种18.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些政策(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框架 B、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 C、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说明当时改革重点在农业19. 苏共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A、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 C、废除实物分配制,允许自由贸易 D、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0.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 )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 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 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21.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20年建成社会主义”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2. 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23. 阅读如图“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据此可知( )A、苏德战争爆发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计划经济建设中存在高指标现象 C、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 D、斯大林体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24. 如表为1951~1972年间苏联和美国矿物燃料需求与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苏联依靠物质投入驱动增长,粗放型增长弊端凸显 B、苏联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果突出,加速发展战略显成效 D、斯大林体制仍有优势,苏联经济总量一度超越美国25. 1921-1922年,苏俄逐渐出台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包括粮食、饲料、油料作物种子、马铃薯、干草、奶产品、肉类、鸡蛋、家禽、蜂蜜、羊毛、亚麻及大麻纤维、皮革原料、皮货、小动物、烟草和蔬菜等。这一政策( )
A、反映出苏俄生活必需品丰富 B、易增加苏俄税收的社会成本 C、说明苏俄经济部门比较健全 D、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6. 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D、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7. 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28. 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些做法( )A、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29.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年增长率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