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测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0-10-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目前我国境内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 2.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下列关于这种原始人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生活在距今大约170万—20万年 C、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 D、迄今世界上该处遗址内涵最丰富
  • 3. 据考古发现,河姆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种植粟 C、铸造司母戊鼎 D、使用甲骨文
  • 4.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根本原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 5. 近年来,黄帝陵祭祀活动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始祖的人物是 (    )

    A、炎帝 B、 C、 D、
  • 6. 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相传是(    )
    A、嫘祖 B、黄帝 C、蚩尤 D、炎帝
  • 7. 《礼记·礼运》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家”的特点是(    )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奴隶制    ④私有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 为巩固“普天之下”的王土,西周统治者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9. 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后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 10. 中新网11月16日电: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从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来判断,在这里展出的第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应该是(    )
    A、大篆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 11.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C、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D、诸侯国弃国逃亡,西周灭亡
  • 12. 春秋时期诸侯国纷纷称霸,出现了“春秋五霸”。请问:“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晋文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 13.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哪一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制开始形成 B、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飞速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秦朝  封建制开始确立
  • 14.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加强刑罚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 15. 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又不听圣人“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他怎么会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 16. “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法不阿贵’ C、“重农抑商” D、“施仁政于民”
  • 17.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 18.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
    A、诸侯 井田制 甲骨文 青铜 B、皇帝 郡县制 车同轨 长城 C、刺史 察举制 五铢钱 丝绸 D、内阁 军机处 青花瓷 商帮
  • 19. 秦“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天下,为何仅仅十五年就分崩离析?后人给出几乎千篇一律的答案——秦亡于暴政。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的暴政(    )
    A、繁重的徭役 B、森严的等级制 C、沉重的赋税 D、严苛的刑法
  • 20. 下列战役中,决定着秦王朝失败命运的战役是(     )

    A、核下之战 B、河套之战 C、巨鹿之战 D、马陵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 21.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某班对远古时代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邮票上的历史)

    材料一  1990年发行了编号为T149的文物邮票一套,共4枚。第一枚邮票是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质红陶,内外均磨光,宽沿、圆唇、浅腹、平底。除了在盆的沿面上饰有黑彩与纹饰外,盆内有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人面和鱼形图像。

    (房屋中的历史)

    材料二  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南方的建筑模式,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民主政治)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所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什么器物?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什么类型的房屋?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什么制度?到夏朝时该制度被哪一制度所替代?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1)、根据材料一,说说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诸侯最主要的义务是什么?
    (3)、西周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等级社会,请写出有哪些等级?
    (4)、西周时期是依据什么来区分尊卑等级的?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分封制对当时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 23.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尤其是春秋后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泰、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有旧贵族时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旧制,各诸侯国纷纷掀起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风潮,这些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东周社会向建立在个体农耕基础上的地主经济转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分别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周室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3)、根据材料三,推动战国时期改革风潮的是哪一社会阶层?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 24.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看图懂史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势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所学和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让自己心神安宁?